遗憾司马祠-----作者:杨化民
2022年07月26日08:39 来源:渭南文艺网-渭南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官网)

执教数十年,授业经典文章几百篇,灿若繁星的古今中外名家,令我敬佩得顶礼膜拜的莫过于史圣西汉司马迁。他高洁而空前绝后的著史宗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公正而刚直的著史态度:“不溢美,不隐恶”以及执着始终,隐忍苟活,《史记》著成,毅然隐遁,不知去向的做人处事情操,无一不让我扼腕,每思念及此,都会激情澎湃,忘记已近喜寿之年龄,精神焕发。他是我心中不亚于神的崇拜者,时时左右着我的一举一动。

今年(辛丑)正月初六,得机会由二儿子德宏驾车,前去韩城拜谒司马祠(墓)。

一到司马祠(墓)前,山下文化广场则先声夺人,气势不凡,两侧巨制石雕《史记 十二本纪》,每边六尊,抢人眼球,正前方铜质司马迁塑像,雄踞芝川河北岸,顶天立地,气吞山河,威慑邪辟,与日争辉。

过了“文史圣域”牌坊,芝川河上那桥,石条铺砌,坑坑洼洼,被踩踏得凹凸不平,看来是有年月的了,石条间鉄铸燕尾榫相扣,严丝合缝,沧桑感逼人。

站立桥头,凝神仰视,司马祠(墓)位于高耸天际的梁山岭端,树木藂茂,苍松翠柏掩映拥抱,高屋飞檐,隐约可见,美轮美奂,紫气笼罩,灵光四溢,令人肃然起敬:哦,真不愧为“史圣”之祠,气魄就是非比一般。

过了挂有“汉太史司马迁祠墓”牌匾的三间门道,路就开始立陡起来,石条所铺之地所踩踏出的坑愈加的深,有的地方凹下去竟能陷进半只脚,足见历朝历代来此朝圣者之多。我脚蹬台阶,吃力地一级一级往上攀,累得呼哧呼哧直喘粗气,一旦发现路侧有护栏,赶紧就抓,把其当作难得的扶手,为自己助力。

就这样,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经过“高山仰止”牌楼,穿过“史笔昭世”门,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来至太史祠,进入“文史祖宗”正殿,目睹“史圣千秋”上殿。来游赏的人确实不少,一群接一群,甚至有人觉着我们谈吐不凡,再三要求给他们当导游,作讲解。然我忽地心生遗憾,颇有几分伤感:游人如织,这么多竟没一个给司马迁上香者,不要说焚香上供,这儿供桌倒摆的有,还是上好青石雕做,十分精致,然而上面连个香炉竟都不见摆,即就是想烧香也没个地方。我猛的回想起所见过的好些名胜古迹景点,比如我们华阴西岳庙、玉泉院,那沿路卖香蜡纸表的堵途塞道,多得就数不清,而这儿怎么一路连个影星儿都不见?我想不通,忍不住嘴里直嘟囔说:“迟早去玉泉院,财神殿、文昌殿前,烧香上供者前拥后挤,都能把人踏死,到这儿怎么连一个上香人都不见?”

紧随身后的二儿子德宏哑然一笑,可能是为宽解我心头的无端烦恼,慰藉说:“司马迁既不是神,又不是仙,人们给他烧什么香?祷告他什么?祈求他什么?他又能赐给人什么?保佑人免得了什么灾什么难?”我很不以为然地反驳说:“那么他‘铁肩担道义,朱笔写春秋’的精神,就不值得继承吗?他那隐忍苟活为事业,书著遁迹不再现的气节,就不值得后人学习吗?俗气!”儿子淡然说:“你想的那些,来此芸芸众生,几人知之?”我不信神,也不相信神能保佑人,给人赐福,消灾免难,让人招财、进宝、夺魁,更不相信有“有求必应”的神,但我敬神,敬神的目的不为别的,只为弘扬古圣先贤的精神、人品,仰慕他们在世所造就的功业,希望后人发扬光大。

太史祠背后,向上爬很高很高,有一块儿不大的平地,建有司马墓,圆形,特别像我印象中的蒙古包,墓顶有棵一出土就分为五杈股的柏树,四季常青,荫蔽整个墓地,人说其象征“五子登科”,我闻之不由啼笑皆非,讥之以鼻:司马迁在世,是追求功名利禄的人吗?这岂不是给其脸上抹黑?看了旁边所立牌上的介绍,方知司马迁墓原名太史高坟,系衣冠冢,西晋永嘉四年(公元310年)始为其建祠,现存此墓相传是元世祖忽必烈敕命修建,所以为蒙古包形状。由此我不禁又悲从心头起、愤向胆边生:司马迁因言获罪,为著《史记》,被迫让动以宫刑,忍辱苟活,当《史记》写成,夙愿以偿时,毅然遁迹,活不见人、死不见尸,至今两千余年,无人知其下落,所著《史记》却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无所企及,泱泱华夏,就连元朝少数民族(蒙古族)执政,也因其史学观之正确、进步,能善视民族关系,而为之修墓,不过,仅“衣冠冢”,实实让人扼腕慨叹。

老夫聊发少年狂,奋力往岭头再攀登,上老高老高后,有处三官洞,壁画气势恢弘,里边供着天官、地官、水官。最上面接近岭脊一层,平地树有好多历代书法大家所镌刻的石碑,令我惊叹不已的是内容大多选自司马迁《史记》语,字字珠玑,语语饱含哲理、道破天机,永久熠熠闪光生辉,就连《史记 货殖列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阅时两千余年,人世沧桑,白云苍狗,至今仍然被人传颂,实属至理名言。

归家途中,我一直默默思虑:世态炎凉,我奈若何?遂许愿,如有机会下次再来,不管别人怎么想,我一定买好多好多上好的,又粗又长的仙香和黄表,给司马迁三拜九叩,虔诚备至、隆重有加地好好上次香。

【编辑:渭南文艺网-渭南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