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万年的蕴思蓄情,五千余年斟句酌韵,当一条大河穿越秦晋峡谷,当一脉山系横在面前,雄浑之流终于按耐不住,一声巨吼,吟成天地之间一首绝唱!“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大河穿门而出的诗意,尽情舒展大自然的力与美,沿广袤的关中平原,进入中原腹地,伸向沃野无垠的天际,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是一首黄河文明与悠华夏历史大气磅礴雄辉的交响,让我们感知远古文明的幽远神秘。脊背穹起华夏之根,昂首腾跃民族之魂,禹开龙门是这片土地上的千古诗篇!龙头交汇,聚风纳水,洞开禹门,两山奇丽。登山回望,黄河一如银龙吐水,滔滔气浪一泻千里。只有站在禹门,才能读懂黄河的厚重雄浑,只有站在禹门口,才能感知中华文明的血性,只有在禹门口,才能深深体会,大河收放自如与大自然大开大合的伟力,才能领略万里河山的锦绣壮丽。
禹门如诗,如诗的禹门是大禹凿开,危峰险峻而壁立千仞。一个“疏”字和一个“导”字,彰显东方智慧诗的魅力。鲤鱼腾跃激浪,迎风化身成龙,一首史诗因传奇而完美。黄土高原,被大河生生切割,切割成秦晋大峡谷,留下“黄河”这个古老的名字,和太多的远古传说。伏羲观象于天而始做八卦,在天地之间以黄河画成太极;大禹以龙门为始,划分天下为九州。峡谷两岸,黄土堆积的高原,人文初祖尧、舜、禹,从这里走来,女娲团土造人,取用这里的黄土,造就了我们黄皮肤的人类。
大禹在此间为一条河开门,那一刀一斧的开凿,刀斧与石头碰撞的火花,难道没有诗韵的平仄!凿开一座雄伟的大山,需要多少时日,那第一凿的音韵,是世上最美妙的诗句。不要说诗笔落下的一刻,隐没进岁月的烟尘,这里有千尺梯子崖,天险石门关,深渊石头城,玉女莲花洞……这是诗行里最动人的妙句。没有什么力量,能够撼动大禹的坚定不移的初心,没有什么险阻,能轻易动摇大禹兴利除患的恒心……
什么叫有口皆碑,大禹带着百姓疏河导道,“禹迹”所到之处,降伏洪魔,开凿龙门,黄河安澜,百姓乐业。百姓怎能不感恩戴德,沿黄村庄都建禹庙,三十多个庙宇中,最有名是周原大禹庙。始建于元大德五年,明代重修,禹王端坐正殿,神情仪态庄严。百姓祈求大禹佑护,年年风调雨顺,岁岁五谷丰登。大禹的精神文化,正是华夏民族的凝聚,正是华夏民族的自强不息的奋进,人们通过修庙筑宇,口口相传,写下人世间最好的赞美诗。
禹门如诗,党家村是不得不读的动人佳句,它被誉为“东方人类古代传统文明居住村寨活化石”,古村落依然完整。七百多年的恢弘诗句,盎然一片蓬勃葱绿,顽强地彰示着幽幽古意。四合院是建筑的主格调,门楼上镶嵌的门楣,书以“登科”“经明”等字样,家训刻在门厅两侧。看那塔楼脚下,青石或黄河卵石压铺,巷道两旁,门楼和屋墙高大气派,瓦屋千宇而不惹尘埃,古朴雅静。这真是个神奇的古村,古老而免遭毁坏,临河却不被水患,绝妙的佳句可叹为观止。
黄河西岸的梁山东麓,一位圣贤被后世尊为“史圣”,他用生命著成信史,令后世顶礼膜拜。“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的《史记》是“无韵之离骚”,虽经数千年,文字依然热气腾腾。那如椽之笔,还原了一个个历史镜头,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景。太史公祠墓巍然屹立,《史记》成为一座历史丰碑,悠悠岁月的历史沧桑,愈显雄伟。
禹门是黄河三门之一,秦晋大峡谷的南口,二百万年的孕蓄,五千年斟字酌韵,吟诵成华夏文明的不朽史诗!禹门如诗,一端通往神秘的远古,大气磅礴的黄河文明,悠远绵长华夏历史,在这里雄辉地交响!一端连接着崭新的时代,揭开了一个民族复兴新的乐章,黄河浩浩汤汤,自天穹而来,浩渺的黄土顿时充满生机,活力四射。一轮红日远挂天边,大自然用独特的色素,画一幅层林尽染的巨画。雄伟的芝川大桥,好一片高低参差的楼宇,被太阳的金辉镀靓,这便是矗立长河数千年的韩城。玉带一般的芝水河静静流淌,石铺的大秦古道上,司马祠在蓝天下静静矗立,蓝天为简,“史笔昭世”,新时代的伟大史诗,必将在天地之间熠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