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之路就在脚下 -----作者:冯新渭
2022年08月18日15:54 来源:渭南文艺网-渭南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官网)

傍晚,沿着长涧河,由滨河大道向北走,彩霞满天,清香扑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近处是浓密的芦苇,中间是垂柳杨树倒映的水面,远处是成片翠绿的荷,荷叶簇拥的中间,是高洁的荷花,荷塘与荷塘中间还点缀了一片金色的向日葵,鸟儿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夕阳是静美的,荷叶是平和的,池水是包容的。岸绿、水清、鸟飞,此情此景令人油然想起“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两年,越来越多的候鸟成了华阴的常客,变成了留鸟,变成了这座城市尊贵的新“市民”。它们的选择,正是华阴生态变好、变美最有力的见证。“十四五”期间,国家对发展县域经济的定位,既作为扭住扩大内需战略基点、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重要抓手,又是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在这个大环境下,华阴城市颜值不断刷新,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

生 态

生态城市不仅反映在华阴人与人的和谐关系上,更重要的是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华阴市栖息的鸟类从以前只有少数几种发展到现在包括朱鹮、天鹅、大鸨等生物多样性,朱鹮、天鹅、大鸨在太华湖、城市文化公园和长涧河长期繁衍生息。2022年5月中旬,三只朱鹮幼鸟在华阴市成功孵出,经过成长训练,野外放生,和其他鸟类一起生活在华阴的青山绿水间。2016年,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华阴老腔亮相央视春晚,演唱了西北风味浓郁的《华阴老腔一声喊》,敲击板凳的独特演奏方式和呐喊雄浑有力,成为当年春晚的一大亮点,华阴老腔独特的文化个性和文化魅力是华阴这座生态城市的灵魂。

旅 游

华阴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近年来旅游从以往的简单自然景观到融入文化元素的人文旅游,华山景区从单一自然观光旅游到华阴老腔在北峰直播的文化特色旅游,将自然景观与华阴独特的非遗文化相融合。华山。“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势飞白云外,影倒黄河里。”“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自隋唐以来,李白、杜甫等文人墨客及北宋名相寇准咏华山的诗歌道尽了华山的奇险俊秀,碑记和游记不下千余篇,摩岩石刻多达上千处。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文学家徐霞客于天启三年(1623年)农历二月来华山写下“忽仰见芙蓉片片,已直造其下,不特三峰秀绝,而东西拥攒诸峰,俱片削层悬”的名句。华山四季风光各不相同,每年吸引着数百万慕名而来的游客来此观光。华山西岳庙。华阴市不仅有闻名遐迩的西岳华山,还有中国西岳华山神庙建筑西岳庙,西岳庙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祭祀华山神的专用场所,同时又是皇帝的行宫,始建于西汉,发之于唐宋,盛之于明清,历代均有修葺和扩建,现存建筑多属明清遗构。西岳庙的形制、布局和气势酷似北京故宫,有“陕西故宫”之美誉,庙内石碑文化又有“小碑林”之称。魏长城遗址。比万里长城早建百余年的魏长城遗址,南起华山朝元洞,北至黄河岸边,红岩、城南、河湾、西关等村附近都保留有长城残垣,其中城南村东至今留有堡寨和烽火台遗迹。除此之外,还有被道教尊为“第四洞天”的玉泉院、廉政教育基地杨震祠等名胜景观。

宜 居

衡量一座城市是否宜居的标准是什么?曾经有这样一条评论引来高赞: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而对于生活在华阴市的居民来说,宜居就是这里的山清水秀、天蓝地绿、干净整洁,交通便捷。如诗如画的长涧河和两岸的秀美风光与不远处华山风景遥相辉映,集生态与人文于一体的城市文化公园、男女平等主题公园、华山森林公园、杜峪河公园,不仅一次次地刷新着城市的颜值,更是人们休闲娱乐和运动健身的好去处。交通的便利也是近几年华阴最大的变化,从之前存在的一些“断头路”到今天道路的四通八达,整齐便捷,从之前马路上车辆稀少到今天人们行车文明礼让井然有序。这两年市政府打通了“断头路”,打通的不仅是道路,更是一项连通民心的民生工程。2013年9月,为了给游客和当地居民提供便利,华阴市开通了免费公交线路,形成了“三横三纵”的城区免费公交网络,将华山景区、西岳庙、高铁北站、市区有效连接。免费公交线路开通后,华阴市以党建为引领,本着服务好每一位乘客的宗旨,充分发挥红色窗口服务这一亮点,想乘客所想,微笑服务,耐心解答游客咨询,让游客欣赏大美华山自然风光的同时,也感受到华阴市的人文关怀,体验了这座城市的文明和谐。华阴从农业县逐步发展到风景型旅游城市,生态、旅游、宜居、活力、开放、人文……这是一座美丽的城、温暖的城,在时间的长河里写下一行行隽永的诗句,带领着这里的人们,不断抵达更美的诗和远方。行走于长涧河畔,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这个城市厚重而亲切的灵魂。千里之行,积于跬步。小城的诗和远方,不仅只在理想中,而是一直在我们的脚下!



【编辑:渭南文艺网-渭南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