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重走当年游击路(二)---作者:樊菊芳
2022年08月23日13:22 来源:渭南文艺网-渭南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官网)

去黄龙县柏峪川寻找游击队当年为红军送物资的路

听老人说,薛峰川解放前是一条通往延安的路,送物资的都是从这里走的。可那是一条怎样的路?到底过去送物资是白天走,还是白天藏晚上走?从哪儿上延安?经查问解放前白马滩还没有上大岭的路,白马滩人上大岭也得拐到柏峪川才能到大岭。所以从薛峰川往西北方向经柏峪川道才能到达大岭,过了大岭才能到陕北延安。而国民党闫锡山围剿封锁延安时,就让胡宗南在大岭上柳沟驻军,在大岭上设关卡围堵通往延安的路。

所以,游击队不得不从两宜沟、聚家沟等小沟将物资运上大岭,路太难走了!要有大宗物资,游击队就得调虎离山,牵制敌人,使送物资的队伍冲破封锁线,让延安的红军随即接应,这样才能将物资安全运往陕北延安。

2020年11月7日,我(樊菊芳)和冯敏昭、李建恩、樊技术、鱼小霞,高德旺、阮双奎,一行七人驱车前往黄龙县柏峪川,想亲自走一下当年游击队运送物资的这条交通线,探访一下沿路的群众,深入了解游击队员们为了共产主义的信仰,与敌人殊死搏斗,保卫延安,保卫运输通道的事迹!

进入柏峪川,检查站的森林防火人员先给我们发放了森林防火资料,让我们增强防火意识,遵守林区规定!此地正是古时的赵廉坟所在地附近。

从木材检查站向西北过了王庄,就是五角树村,这里有许多农家乐饭馆。


五角树村这个崖上半部原来是向前伸的,下面是个崖洞,这个洞的右下方有三个泉眼,水质很好。如今崖洞已坍塌,但泉眼还在,人们在此开了许多农家乐饭馆,饭馆前修了水塘,供旅游观光的人们游乐。这个村解放前是过往运送物资的人员歇脚吃饭喝水的地方!

从五角树村向西北就来到乱麻科,乱麻科向东300米向北就是胜利沟(原名两宜沟),内有柳家峪沟、马岭。高步林(解放后在陕西省公安厅任厅长)曾在马岭窝(藏)着哩(石砢村87岁的王万财老人讲述)。

这使我们联想到高步林是在隐蔽战线搞情报工作的,他经常来往于韩城(东关吉家)和黄龙之间,不就是在为游击队通报敌情,通知迂回敌人,接送物资,保证物资通道的安全畅通吗!这也证实了吉炳耀、文少侠为什么要在大荔朝邑滩“贩军粮”(他俩打入韩城敌特务队,打着为国民党大岭部队运军粮的旗号,为延安运送军粮)!

柏峪川乱麻科群众家,去调查访问历史资料(游击队活动情况)。去群众家调查访问游击队活动情况。56岁的薛振虎愿领我们去薛秀杰家访问。

薛秀节家,74岁的薛秀节说,他父亲薛来发就是老游击队员。那时游击队经常在这一带活动,都是晚上来,晚上走。急急匆匆都拿着枪,枪一蹾说“走”!就去秘密“干活”去了,一般都是晚上,至于是保送物资还是打仗她也不知道。只记得老人说这条路上常有骆驼队、绿皮的汽车、胶轮大车,还有人挑担子送东西的,一队一队的,都说是给大岭上送的,听说送着送着就送到延安去了!

本村曹振三是保长,但曾救过游击队,文革中被批斗,后来平反了。他妻子焦凤英(娘家在牛心村),现住黄龙县上。其儿子叫曹焕龙、曹焕虎。过了河,街道上王训民父亲也是老游击队员,和我父亲是一块儿的。

离胜利沟沟口300米处乱麻科村村民(韩城坡头村人)窦长发愿意为我们当向导去胜利沟(原名两宜沟)。

离胜利沟300多米的乱麻科村村民——高忠亭(70岁)说:柏峪川路是胡宗南封锁进攻延安时修的,现在的路是在原沙石子路基上修的、硬化的。

从乱麻科向西北行,过了马坡就到了下柏峪村。从下柏峪村再向西北行就到了柏峪村(即柏峪镇所在地)。从柏峪镇向西北过了雷家圪台就到了寺儿村(大约三里路)从乱麻科向西北行,过了马坡、下柏峪川村、柏峪村、雷家圪台、寺儿村,就到了井儿村,这儿是我们今天要了解的饷道骡马大店的重点——王根珠的骡马大店遗址。

柏峪川原来叫黄花川。明清至民国直到解放前这儿一直是兵家必争之路。王海亭提供的《巍巍神道岭》(薛景玉主编)一书中详细记载了饷道骡马店的作用:

王根珠骡马大店遗址全景。人站的地方是大店的原大门处,中间的石条路,后院喂牲口的厢房,河石磊的硷墙,特别是后山上古柏参天,郁郁葱葱,那是国家保护的古树。

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柏峪川这条路上有14个骡马大店,为地下游击队与陕北红军运送交接物资发挥了重要作用,掩护了游击队,保护了革命的火种,反击了国民党对延安的封锁!

王根珠骡马大店遗址:这是大店中厅道上的石条路。这个骡马大店是这条路上当时最大的店。在游击队活动时期这条路上是很红火,很繁华的。

这是王根珠骡马大店后院靠山根的、用河石磊的硷墙遗址。

王根珠的二儿子王海亭为我们讲解骡马大店的事儿。柏峪川14个骡马大店中,井儿村王根珠的骡马大店最大,建筑风格独特,就像现在的都市大单元。虽然是木质结构,却有三四百平方米,内设一个大厅,十余个单间,骡马在后院两侧的厢房中喂养。大厅是客商就餐的地方,单间是客房。大店就是运往延安的物资秘密交接处。


王根珠的骡马大店遗址(此处为大店后院喂牲口的厢房)

柏峪川盛产小麦、玉米。王海亭家的玉米穗颗粒饱满。从井儿村向西北大约2里路就到了石坷村去村民李风来家访问。

这是柏峪川石坷村王万财(2020年87岁)老人现在的家。老伴4月刚过世,孩子们都在黄龙县工作,自己一人在家。他不愿去城内住。

冯敏昭向老人了解解放前游击队在此活动的情况。

87岁的王万财老人说,他原是大岭上向西十里地的柳沟村人,原来柳沟有三十多户人,自国民党保公所扎在那儿,人就都被赶走了,现在那儿没有人住了!

老人说,那时这条路上有绿皮汽车,有骆驼队,有肩挑担子的人力脚护队,有三架骡子的大车,都是往大岭送物资的。送的主要有粮食、棉花、日用品,还有盐杂货等。送着送着就送到延安去了!

王万财老人为我们讲述游击队的活动情况。他说:游击队都是晚上出来,来了快快就走了。高步林在柳家峪沟马岭上窝着哩。高步林住的时间长,吴三浪来的少。还有好多人……记不清了。

王万财给我们讲述游击队的艰苦斗争情况。他说游击队很苦,白天不出来,都是晚上出来,晚上又走了。国民党盯得很紧,把柏峪游击队打死了好多人;韩城游击队在苜蓿沟被发现,打了一仗,打死了好多人,两宜沟(今胜利沟)那次几乎打完了,死的人太多了。白马滩上边也有韩城游击队!也打仗,也死的人多了!这里打仗大多在大岭上边打,争夺物资,杀人,整天打哩,聚家沟沟口的盘龙寺,常是游击队晚上的临时歇脚处,寺内戏台墙上有慎清浣写的抗日诗一首:

壮士生在国难秋,

抛弃寸土即是羞。

纵马踏破东洋岛,

重新安排新亚洲。

一个在战火和离乱中仍不忘国耻,誓言为国雪恨的坚毅形象跃然而上!柏峪川(即黄花川)大岭底的红花店(也叫红瓦店)原名叫上高村。解放后,此处只剩下三家骡马大店了。一处姓韩,一处姓郭,一处姓路。

韩城老城东关吉炳耀的三哥吉子强有一脚护队,每次出行都有七八个人,肩挑棉花,内边夹带子弹、枪零件等,言说送到大岭底,陕北红军就接走了。1945年日本投降。闫锡山撤回山西挤薛岳去了,韩城涧南闫锡山的军需库是吉子强的二女婿文玉民(中共地下党员,搞兵运的)管着,后来因竹园村闫的军械库管回山西老家送钱,路上被乱枪打死了,文玉民就将军械库也一并接管了,文玉民与岳父吉子强联手,将库中物资人担、大车拉,全送给陕北红军了,送了30多次,言说送到大岭底红军就接走了。最后一次红军还给了他们一百大洋。

柏峪川红花店(即上高村)骡马大店遗址。游击队曾在此交接物资

走访拍摄完毕已是下午4点多了,我们驱车返回,到薛峰水库处向北进入小迷川,从薛峰川北梁的防火路赶回城区,天已黑了。

走访白峪川,使我们完全明白了游击队在山里是干什么的了,他们是这条红色运输通道的保卫部队,也是红色通道的运输队,战斗队!许许多多的游击队员,在被敌人围剿中献身革命,有的至今组织也不知道他们的名字,就像李丙申老游击队员,牺牲于1936年白马滩战役,游击队长王殿科通知家内去收尸,李丙申弟李武申与儿子李敬善去白马滩,只看到战场一片狼藉,到处有死人、火烧的痕迹,却没有找到李丙申的尸首。解放后,家里也没向组织伸手要名誉地位,多好的百姓呀!真是无私奉献!韩城游击队在保卫延安、保卫这条通往延安的运输通道中付出了血的代价!这与电视剧《绝密使命》内的情节如出一辙。

向在与敌人激战中牺牲的烈士默哀!向所有参与游击的游击队员致敬!


吉子强 文玉民(中共党员)



【编辑:渭南文艺网-渭南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