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水莲古村----作者: 马瑀
2022年08月28日11:15 来源:渭南文艺网-渭南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官网)

几年前,我曾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文章,说的是澄城县西北的一个很古老的村子——水莲村。据说,这个地方是“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活化石”、“黄土高原窑洞民居的瑰宝”和“春秋战国古战场的遗迹”等等。自那时起,这个黄土高原偏僻一隅的小村落便在我的内心深处种植下了一颗好奇的种子,让我魂牵梦绕。

清明过后,自澄城返回西安途中,为了一圆牵挂经年的梦,我便驱车直奔水莲古村的所在地——澄城县冯原镇西社村的史家河,一睹这个世外桃源的芳容。

来到西社村,穿过了狭长的村道,道路的两边种的都是花椒树,这里和韩城相隔不远,都是黄土沟壑地貌,常年干旱,也只能种些耐旱的花椒了。韩城的大红袍花椒很是驰名,相信这里的花椒也差不了多少。

绕过一个山头,又下了一个很陡的坡,坡下是一条铁路道口,道口过去便是一座石桥。过了石桥,放眼望去,看到的是却是一片荒凉。上到一个土坡,坡上的坪地上有几间砖房。瓦房的墙上挂了几个铜牌,上面分别写着“黄土文化与农耕文明采风基地”、“渭北民俗风情和生活体验基地”等内容。再往旁边看,也有几户院子,院门上贴着大红春联,门楣上还有精美的砖雕,只不过都是铁将军把门。

在我的印象里,这里应该是水流潺潺,莲花遍地,要不怎么叫水莲村呢?原来,水莲古村包括周边的史家湾、洞子崖、李家沟和上圪塔四个自然村,上游的马村河从其间蜿蜒流过,把这几个村子串连起来,因此得名“水连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这里还称为“水莲公社”,后来成立了李家沟村,就很少有人知道水莲村这个名字了。

听当地老人讲,西社村在过去一直是澄城县最穷的穷地方,这里到处都是黄土沟壑,很少有平整的适合种庄稼的地方。即便平整出来一小块地,也由于常年干旱而收获无几。唯独水莲古村这个地方,地处洛河之畔,周边地势平坦,河流密布,只有这里的土地能引洛河水进行灌溉,有了粮食自富足,因而才有“西社财东在沟底”之说。

对于经年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农民来说,有了水就有了一切。洛河水虽然比不上黄河,可是养育周边十里八方的百姓还是很富余的。因此,当塬上的人们还在为吃饱肚子而愁容满面的时候,水莲村的人早已经住上了亮堂堂的青砖瓦房。不仅如此,家家的大门上还要用青砖雕刻些花团锦簇的牡丹或者荷花,门墩上也必须立一对威风凛凛的石狮子,这样才不枉在水莲村活一场。

既然当年的水莲古村如此的风光富足,这里的山水也清丽明艳,像个世外桃源。为什么村里只有几户人家?其他的人家都去哪里了?

正疑惑间,只见一个穿红衣服、二十多岁的女孩从门里走了出来,我赶忙上前搭话。听女孩说,现在住在这里的只有两、三户人家,其中就有她的父母。她在县城上班,也买了房,想让父母一起搬去住,可她爸是个倔脾气,不愿意生活在城里,宁愿孤零零的守在这个荒凉的地方。说到这里,女孩也很无奈,说这里是很好,山清水秀、空气清新,可是毕竟偏僻,路也不好走,干什么都不方便。年轻人都想去外面闯荡,不想一辈子守在这个山旮旯儿。儿女们在外面有了家,都会想方设法把父母们接了去,久而久之,村里的房子便空的越来越多,四周的土地无人耕种,也逐渐荒芜了。

一个人绕着杂草丛生的村道走了一圈,目光所及都是残垣断壁、荒草萋萋。坍塌的窑洞,丢弃的马槽和碾盘,空荡的院落,院落里兀自盛开的野花,满地掉落的干瘪的皂角,都让人感觉到一种破败和荒凉。

天色将晚,带着一种莫名的失落离开这个让我魂牵梦绕的村子。出村的时候,蓦然看到桥下硷畔的花椒地里传来欢快的说笑声。探出车窗望去,远远地,只见一对五六十岁的夫妇在地里干活,夕阳的余晖洒在他们弯着腰的身上,为这幅荒凉的画卷上带来些许的暖意。

或许,他们才是这“水莲古村”最后的守护者!


【编辑:渭南文艺网-渭南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