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恩难忘 ----作者:张留文
2022年09月09日10:25 来源:渭南文艺网-渭南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官网)

时间如白驹过隙,一转眼离开吉林大学已三十余年。我从书生意气、指点江山的青年,变成人情练达、老成持重的长者。三十年多中,从吉大历史系学得的综合分析方法、从法律系获得的是非判断能力,使我受益匪浅。“大学之大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当时的吉大如日中天,大师云集。许多老师德艺双馨,造诣精深,治学严谨,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王松亭老师是1985级历史专业和博物馆专业的班主任,讲授世界中古史。他早年毕业于吉大历史学系,学成后在吉林省委政研室工作,后弃政从教。我们入学时,先生约四十岁,育有一儿一女,住在八舍北边的小楼里。楼房是日本建立伪满洲国时修建的,40平方米左右。先生个头不高,皮肤黝黑,讲起话来声音不大,但富有磁性。他讲为学为人之道,娓娓道来,润物无声,一些大道理经他点拨,似有春风化雨之效。同学们都说先生热情、友善又博学。他讲拜占庭帝国、十字军东征、昏暗的欧洲中世纪史,将我们带进遥远的异国他乡。

先生对服饰史情有独钟。因他精通日文、俄文却不谙英文,翻译英文版欧洲中世纪服饰史的任务,就落在我和张乃和身上。乃和大学毕业后,师从先生研习世界中古史获得硕士,后又师从东北师大朱寰教授,博士加身。先生对我关心有加,曾问我愿不愿去故宫工作。因我乃家中独子,正备考北大法律系魏振瀛先生的硕士研究生,便婉拒了他。待我研究生考试折戟沙场,便找先生说想去故宫,但为时已晚。当时,故宫博物馆青睐北大、吉大历史系、考古系(1988年从历史系分出)学子。1989年,吉大历史、考古系为故宫输送毕业生4人。

师母瘦高,长得白白净净,为人和蔼可亲。记得她在长春市工艺厂工作。听说她后来开公司赔得一塌糊涂,无力偿还先生和她的借款。在清收基金会欠款中,夫妻两人杳无音信,好像从人间蒸发似的。一介教授落到如此境地,实在令人唏嘘不止!

2020年冬才知悉,先生上年在上海他女儿处已驾鹤西去。祈愿先生在永无纷争的西方净土安息!


黄中业老师黑、瘦、高,讲起课来神采飞扬,充满激情。我选修过他的战国变法史,讲义是油印的小册子,想来老师以后会出专著的。他讲李悝、吴起、商鞅变法时,滔滔不绝,引经据典,淋漓尽致,引人入胜。他讲古代变法,仿佛身临其境,讲当下改革,颇有见地。如李悝倡导“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的改革举措,商鞅奖励军功、重农抑商、分户令等变法的举措,商鞅立木为信的诚信精神,都使我深受启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他把我们带入两千多年前的战国又引入正在发生巨变的当代中国,使我对当下及未来的改革充满期待,坚定了我投身改革大潮的信心。我来自陕西省合阳县,在西河之地这片热土上,魏国揭开春秋战国改革的大幕;在三秦大地上,商鞅变法助秦国完成了“六国毕四海一”的千秋伟业。因为喜欢先生、喜欢变法,我至今还保留着先生的《战国变法史》油印本。

李书源老师是讲中国近代史的,他给我们讲授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这段历史。先生中等个头、皮肤稍黑,穿着不是很讲究,但知识渊博,造诣极高,讲起课来中气十足、声音洪亮、逻辑严密,似行云如流水,放得开收得住。我不是历史系的好学生,对法律的兴趣远大于历史。所以,老师讲的东西基本都忘记了,但老师在讲洋务运动时叮嘱的一句话、做的一件事,使我终生难忘。一句话就是老师对我们讲“有兴趣的话,你们把近代以来湖南为什么名人伟人辈出这一现象,认真思考、仔细研究下。你们看清末的四个名臣中,湖南就有曾国藩、左宗棠,现代更有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等”。一件事就是不舍结发之妻。先生在高考前已经娶妻生子,吉大历史系硕士毕业后,为了把妻子孩子带出来,他义无反顾地选择留校。他的妻子人有点高大,在吉大文科楼打扫卫生。当时,社会上有一股现代陈世美之风。有同学不理解先生,说过几句风凉话。但是我觉得他不弃糟糠之妻的举动,正是先生的高大之处。可以说,先生乃德才俱馨的典范。我与先生来往不多,在2008年我班同学在长春聚会,和先生聊天时得知,先生去过吉林人民出版社一段时光,后又以全系教师一致通过而返回吉大。

 

王家福老师个子高大,肤色白净,穿着讲究,西服领带笔挺、皮鞋油光锃亮,走起路来脚下生风,一副留过洋的学者教授派头。先生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口才极佳,听他讲课或作讲座那是人生的一种享受。先生起初研究俄国史,在美国留学期间主要学习国际战略学、国际人才学。先生的讲座确实引人入胜。记得较深刻的一次是他讲赫鲁晓夫改革,座无虚席。先生观点新颖而清晰,旁征博引却能收得住,史料信手拈来,台下掌声雷动。我有幸聆听先生的国际人才学,这在八十年代中后期,可是非常前卫的课程。先生讲的政务员与公务员的区别、外国公务员的选拔任用等,我已经忘得差不多了,但先生讲古今中外的选人用人标准—德才兼备却是通用的,不过有所侧重罢了。先生把司马光的名言“德者才之帅也,才者德之资也”这句话,诠释的使我永生难忘。受先生影响,上大学时,我写过一篇中国古代用人观的小文章。现在看选题太大了,若能开个小口,深入挖掘,必会收获满满。先生台上妙语连珠、风光满面,台下却是勤奋、清苦的。我在吉大读书的时候,常看到先生晚7点左右,到文科楼三楼现代史教研室浏览书籍或奋笔疾书。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做学问搞研究,要成为大家勤奋敬业是不二法门,先生做到了著作等身。我保留了一本先生独著的《国际战略学》,此书得到著名学者钱三强的肯定和认可2008年聚会时,因先生已调到行政管理学院,没能再次聆听他的教诲。


认识夏宝成老师是在大三,先生给我们上美国史。那时,他在美国取得硕士刚回国。先生身材不高,人很精干,年轻有活力,两只眼睛充满智慧的光芒。先生上课时语速较快,讲美国宪法、讲南北内战、讲经济危机等时,非常熟悉,神采飞扬,可惜我这个学生的笔记记得不全。大四时,该写毕业论文了,写什么呢?因我在学习历史之外,选修了法律课,故选题为《美国反托拉斯法产生的历史背景》,请先生作我的辅导老师。去先生家里拜访,先生开门见山地问我,为什么选这一题目?我告诉了原委,先生叮咛几句便取来相关书籍让我参考,其中有一本英文书,亏得我英语阅读能力还行。于是,整天泡在图书馆,看书、思考、写作。在写作过程中,因我听过法律系车丕照老师讲的国际私法,便冒昧去家中请教有关问题。车老师也是海归派,他个子高挑、身材瘦削、脸色白净,一副儒雅之相。先生耐心解答我的问题,并给我一本英文版的参考书。我还听过法律系崔建远老师的民法课,在当时他讲合同要约和承诺,可谓前卫。崔先生的课讲得深邃而浅显,使我受益匪浅。我报考民法学研究生,很大程度上受先生影响。考研受阻,我便考取了律师证,以慰聊我学习法律的成果。车老师和崔老师后都调入清华法学院,成为各自领域内的大家。

在插曲了车、崔两位先生后,继续我和夏宝成老师的情缘。毕业后,因交通、通讯不便等原因,多年都无先生的消息,只记得给他发过一、二次明信片。做了渭南市应急办主任后,在阅读2009年《中国应急管理》杂志时,发现一篇介绍美国应急管理的文章是出自先生之手。当时,我欣喜若狂,便打电话给他。方知先生因照顾双亲已调入河南理工大学,改行应急管理的教学与研究。老师搞研究、学生搞实务,我们之间联系日渐增多2010年5月,我随陕西省应急办主任参加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成立大会,阔别21年后,师生再次相逢。后来,我请先生来渭讲课。先生在应急管理方面研究早、造诣深、贡献大,堪为大家,虽已退休几年,但仍活跃在应急管理战线。

吉大历史系的杜学信、王恒伟等老师,法律系的张文显、龙斯荣等老师,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使我难忘吉大的青葱岁月。


【编辑:渭南文艺网-渭南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