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潼关
2022年11月14日14:58 来源:渭南文艺网

黄河在这里拐了一个直角大湾,秦岭由此向东改名换姓有了新的叫法。地处关中最东边,号称“西北咽喉道,秦地东大门”,是秦晋豫三省交界之处,素有鸡叫一声听三省之说。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从上古时期的黄帝蚩尤大战到近代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都曾在此有过极为重要的一笔,故而关于帝王将相、战端纷争的历史故事很多,境内村落取名中含屯营堡寨者居多,足见战争给当地人们所造成的深刻影响了。

这就是潼关。潼关人心目中永远魂牵梦萦的地方。

这里沟壑纵横,既非粮棉大县,也无工业基础,地无十里平,但是人们在这里繁衍生息,靠山吃山,靠河吃河,世世代代演绎着不同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造就了高桥蕊子、旱船、黄河老腔等民间艺术文化,以其惊险刺激、行云流水、粗犷豪迈而被世人所惊叹折服。

新中国成立后,潼关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开山劈路,建成了陇海铁路南线,修建抽黄工程,建造水库,开展农田基本建设。时至今日,南北直线距离不足十公里的境内依次修建了陇海、同蒲两条铁路,两条国道公路、一条连霍高速公路和一条郑州至西安的高速铁路,成为西北地区连通华北与中原大地的重要枢纽,一个仅有560平公里且被秦岭占去近四分之一面积的小县,有如此众多重要交通要道,成为欧亚大路桥、新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其他地方真的是很少见的。古人笔下所描述的“山河表里潼关路”,在新的历史时期已成为四通八达的代名词了。

潼关有山,就是秦岭;潼关有河,就是黄河。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滋养了胸怀坦荡、豪迈豁达的潼关人,潼关人可以为国家治理黄河修建三门峡水库而移民迁县城,将位于黄河岸边的老潼关县城南迁至二十里外的吴村原上,将十余村百姓移至宁夏中卫等远离故土的地方。老潼关县城的拆除成了几代潼关人难以抚平的伤痛,在历史的车轮迈进新世纪的时候,潼关开始了对老县城的逐步恢复。在老县城原址建立了东山景区,修建了一座气势恢宏的山河一览楼,修建了女娲广场、北水关城楼、钟楼等建筑,一个全新的老潼关形象正在这里萌生。

潼关南部的秦岭蕴藏丰富的黄金矿产,曾经以年产黄金十万两而获得华夏金城的美誉,是全国第三产金大县,进而形成了西北五省黄金吞吐量最大的黄金首饰城。潼关,有金子!这是许多外地人对潼关的深刻印象。

其实,潼关不光有黄金,同时也有着极其浑厚的文化,且不说《封神演义》《三国演义》《隋唐演义》《岳飞传》《李自成》等古典文学作品中关于潼关的描写,也不说李世民、杜甫、岑参、韩愈、张养浩等人为潼关所写的《潼关吏》、《山坡羊·潼关怀古》等诗句,单就近年来在潼关拍摄的电视连续剧《庄稼汉》、《兵出潼关》,戏剧《清风亭》、《黄河湾纪事》,足可见潼关文化的深厚了。再加上潼关当地的土著文人们的创作与学习,使潼关又获得了全国散曲之乡、陕西省诗词之乡的称号,使潼关的文化软实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当然,提起潼关还有极具特色的潼关美食,肉夹馍、鸭片汤、烩饼、沙子馍、菜麻食、粉条包子、鲶鱼汤,无一不是令人垂涎欲滴的可口美味,曾经居住潼关和前来潼关游玩的人们到潼关不亲口回味这些美味是绝不会打道回府的。这就是潼关的滋味,也可说是舌尖上的潼关。

在新时代发展的进程中,潼关提出了“生态立县、产业强县、文旅兴县”的发展思路,境内的花椒、软籽石榴、黄金桃、草莓等产业已成规模,乡村振兴工作也如火如荼地开展工作了起来。

行走在潼关的土地上,浓厚的历史文化和浓郁的时代气息在这里融合,我们不得不承认,潼关正意气风发地迈向一个新的征程!

                                                                                                                                                                                  作者:  


【编辑:渭南文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