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风陵渡,便进入关中东部久负盛名的关隘潼关,桥头一片繁华,这里是秦东镇的所在地。秦东镇即汉代的潼亭,是东汉著名的廉吏和清白家风相传的杨太尉魂归之处。沿着秦东镇上世纪初年所修建西安至潼关的老公路向西,行走不过几公里,即到达吊桥村,如今的四知村。此村北依黄河,南临层峦叠翠的长塬,靠近塬坡的村头摇曳着丛丛秀丽的青竹,村道整洁,屋舍俨然。村子北边宽阔平整的地面上,修建有精巧而秀气的石牌坊,广场正中,矗立着高大的杨震石雕塑像,手执书卷,南向迎风而立,塑像的底座上,刻着简介文字:“杨震(?—124年),字伯起,东汉弘农(今潼关水峪口村)人。长期从教,人称‘关西夫子’,五十岁入仕,官至太尉。以‘四知’拒金名扬古今,因称‘四知先生’。杨震死后葬于潼关四知村。”杨震石雕塑像的身后,就是庄严的杨震廉政博物馆以及杨震及其家族墓地。
早就听说过杨震的不少传闻,此次专程拜谒,遗憾的是,博物馆闭馆未能如愿。徘徊在矗立着杨震石雕塑像的广场上,极目四望,但见长天白云,黄河悠然东流,太华山巍然而起耸立天外……
关西孔子杨伯起
拜谒杨震廉政博物馆莫能入馆,而杨震的廉洁清白形象总是在眼前浮现,自然还是再向《后汉书》里寻觅他的身影,这是最原始也是比较真实的记述。
据《后汉书·杨震列传》记载:杨震,字伯起,弘农郡华阴县人(潼关清朝雍正五年始县),其出生地当属今潼关县水峪口村。杨震的八世祖杨喜,是汉高祖刘邦的猛将,官居郎中骑都尉,又执掌宫中更值宿卫。项羽兵败垓下自刎,杨喜等五人分其尸,以功封赤泉侯。高祖杨敞是西汉著名政治家,在汉昭帝时,曾担任丞相,封安平侯。父亲杨宝,修习欧阳《尚书》,在西汉哀帝、平帝年间隐居民间,教授学生。王莽居摄二年,杨宝与楚地龚胜与龚舍、蒋诩一起受到王莽征召,杨宝不肯应召,于是躲藏起来,不知所踪。东汉光武帝刘秀称赞他有气节。建武年间,光武帝派公车特招杨宝,因为年迈体衰,杨宝没有应召,在家中去世。
杨震受精通儒家欧阳《尚书》、具有仁慈之心以及节气的父亲杨宝的影响,从小就热爱学习,后拜皇太子刘炟的老师桓郁为师,通晓典籍,博览群书,对诸家学问,无不探究,“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
讲学湖县与出仕
杨震在距离家乡华阴不是十分遥远的湖县(治所在今河南灵宝市西北原阌乡县西),客居讲学数十年,专心教育,不应州郡“礼命”征召。大家说,杨震到了“晚暮”的年龄,他会出仕为官,可是,杨震还是坚持教授学生,而此志弥坚。
《后汉书·杨震列传》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有冠雀衔三鳣鱼,飞集讲堂前,都讲取鱼进曰:‘蛇鳣者,卿大夫服之象也。数三者,法三台也。先生自此升矣’。”汉因秦制,以尚书为中台,御史为宪台,谒者为外台,合称“三台”——《后汉书·杨震列传》记述这个故事,反映了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天既然有迹象垂示要杨震出仕,而人是不能违背天意的,这实际上只是一个美好的故事而已。不过,也说明了杨震卓然出众的学识与品格,应该出来替国家和老百姓做事的大众心理期待,大约在汉殇帝元年(106年),杨震“年五十,乃始仕州郡”。在仕州郡期间的具体情形,杨震列传并未详细写出来,然而,可以推测出来,肯定是治理有方,深受老百姓的爱戴。大将军邓骘听闻其贤能,举荐杨震为茂才,后连续四次升迁,担任荆州刺史、东莱郡太守。
“四知”却金
杨震前往东莱郡(今山东烟台、威海一带)赴任,途经昌邑县(治所在今山东巨野县南昌邑乡),“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趁着夜色“怀金十斤”,以表达对恩师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但被杨震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严词拒绝。
在东汉“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的社会境况下,杨震有这样夜拒贿金的品节,无疑是其时一股浩荡的清流。
杨震“性公廉,不受私谒”,对自己子孙,他也同样严格要求,教他们清白做人。杨震的子孙常吃蔬菜徒步而行。以前的故旧朋友、长者,劝杨震为子孙置办一些产业,杨震不肯,说:“后世人称他们为清白官吏的子孙,以此作为遗产,还不够丰厚吗!”
杨震的觉悟,不但熏陶了他的子孙后代,“能守家风,为世所贵”,而且成就了子孙的功业;也影响到后世的贤良官吏。唐朝大诗人李白在天宝七载(748年),送杨燕将去东鲁所作送别诗,其中对其先祖杨震及后代由衷地感叹:“关西杨伯起,汉日旧称贤。四代三公族,清风播人天。”
任人唯贤
在东汉社会豪强大族把持朝廷和地方政权,以及实质上把握“察举”和“征辟”选人制度的局面下,杨震却以国家为重,大胆举荐贤才,王密就是他担任荆州刺史时所擢拔,虽然有“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的举动,经杨震的批评教育后,甚觉惭愧。虽然史书再无记载他后来的作为,想必从此更加注意规范自己为官与做人的行为。
元初四年(117年),杨震“征入为太仆,迁太常”,深知“先是博士选举多不以实”之弊,因此,他“举荐明经名士陈留杨伦等”为博士。杨震所选和举荐的人,后来都“显传学业,诸儒称之”,其中杨伦专心向学,成就最高,《后汉书·儒林列传·杨伦》记载有他的事迹。
延光二年(123年),“司徒杨震为太尉”。杨震秉公为政,尤其在举荐选人上,仍然坚持“不受私谒”的原则。对那些无德无能的平庸之辈,不论是由谁举荐,杨震都坚决抵制,概不任用。延光二年杨震任太尉时,汉安帝的舅父、官至九卿之一的大鸿胪耿宝,向杨震举荐宦官中常侍李闰的哥哥,想让那人入朝做官。杨震知道那人的德才不值得征辟,就予以拒绝。后来耿宝又亲自前往杨震住所,对杨震说:“李常侍受朝廷器重和宠幸,想让你提携和重用他的兄长,我不过是在转达皇帝的意思罢了。”杨震立即针锋相对地说:“如果朝廷想让三公征辟中常侍的哥哥,按理就应该有尚书的文书。”耿宝无言以对,只得怀恨而去。汉安帝阎皇后的哥哥执金吾阎显,也向杨震说情,举荐他所亲幸的人为官。杨震知道那人不可任用,同样予以拒绝。
刚正不阿汉安帝刘祜,“少号聪敏,及长多不德,而乳母王圣见太后久不归政,虑有废置,常与中黄门李闰候侍左右。”建光元年(122年)邓太后去世后,他便开始残酷地清除外戚势力,诬告邓骘的弟弟邓悝、邓弘、邓闾先前要废黜安帝,谋立平原王刘翼为帝。邓骘也被牵连,“遣就国。宗族皆免官,没入骘等赀财田宅”“又徙封骘为罗侯”(罗是县名,属长沙郡),“骘与子凤并不食而死”,其从弟河南尹豹等人皆自杀……一时间,腥风血雨,而“内宠始横。安帝乳母王圣,因保养之勤,缘恩放恣;圣子女伯荣出入宫掖,传通奸赂”。面临这种局面,杨震挺身而出,向汉安帝上疏,揭露奸佞,指陈时弊。然而,汉安帝接到杨震的奏疏后,不但没有纳谏改错,反而将它交给王圣等人传阅。杨震再次上疏,锋芒直指刘瓌,此疏言辞激烈,语气恳切,可惜的是汉安帝根本不听。
延光二年,汉安帝下诏“遣使者大为阿母修第,中常侍樊丰及侍中周广、谢恽等更相扇动,倾摇朝廷”。杨震复上疏,说:“臣伏念方今灾害发起,弥弥滋甚,百姓空虚,不能自赡。重以螟蝗,羌虏抄掠,三边震扰,战斗之役至今未息,兵甲军粮不能复给。”延光三年(124年),“是岁,京师及郡国四十一雨水雹。并、凉二州大饥,人相食”;延光四年(125年),“南匈奴寇常山”。国库空虚,民不聊生,边境不宁,但杨震上疏仍然没有引起汉安帝的注意,而樊丰、谢恽等更加无所顾忌,竟伪作诏书,调发国库钱粮物资,竞相为自己建造家舍、园池和楼观,挥霍的钱财难以计数。
杨震并没有为屡次上疏无效而气馁,继续同这些内幸与宦官奸佞作坚决的斗争。延光二年十二月,洛阳地震,杨震借此上疏谏诤,将地震等自然灾害同朝廷奸人盛修舍第联系起来,说自然灾害的频频发生,是奸佞破坏阴阳和谐所致。这在谶纬迷信盛行的当时,战斗力是非常强的,然而,但汉安帝终未采纳。
遭谗蒙冤而死
由于杨震不断向汉安帝进谏,揭露奸佞内宠的罪恶,引起他们的无比嫉恨,但杨震名高位显,他们未敢加害。延光三年春,汉安帝“东巡岱宗,樊丰等因乘舆在外,竞修第宅”,针对此情况,杨震的部属高舒召来将作大匠属下令史,调查此事,了解到樊丰等人伪造诏书,于是准备奏章,等待安帝东巡返回,弹劾樊丰等。樊丰等人得知消息,便首先下手,共进谗言说:“自从赵腾死后,杨震满腔怨怒,且杨震是邓骘的故吏,所以一直对陛下深怀怨恨。”汉安帝轻信了谗言,罢免了杨震还不解恨,下诏将杨震遣归弘农郡老家。
杨震率家人及门客,离开洛阳,踏上返乡行程,“行至城西几阳亭”,他悲愤至极,“乃慷慨谓其诸子门人”,说:“死者士之常分。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何面目复见日月!身死之日,以杂木为棺,布单被裁足盖形,勿归冢次,忽设祭祠。”说完,“因饮鸩而卒,时年七十余”。杨震的儿子和门人将他的灵柩向故乡华阴运送,而樊丰等人并不就此罢休,指使弘农郡守移良拦丧。移良即派人在陕县(今河南陕县)拦住杨震灵车,不准西行,并将灵柩露放在大道旁边。
永建元年(126年),汉顺帝刘保即位,“樊丰、周广等诛死”“震门生虞放、陈翼诣阙追讼震事”“朝廷咸称其忠”,乃下诏“除二子为郎,赠钱百万,以礼改葬于华阴潼亭(今潼关高桥乡庭东村西北)”。
杨震一生自觉践行儒家的道德理想,他刚正不阿,清白做人的风范和品行在无形中汇聚成感染杨氏子孙的精神力量,成为杨氏后裔效仿和遵从的典范。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他的子孙生活简朴、博学而清白,其三子杨秉自律极严,人们赞其为“淳白”。“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业相继”,还是范晔在《后汉书·杨震列传》结尾的“赞”说得好,曰:
杨氏载德,仍世柱国。
震畏四知,秉去三惑。
赐亦无讳,彪诚匪忒。
脩虽才子,渝我淳则。
虽然时间过去了将近两千年,历史和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杨震为后人留下的刚正不阿、清白家风,依然散发着无穷的魅力……“挺立东风不著尘”,这是清代诗人赞美杨震的诗句,写得真好,用作此札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