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翰林张世英曾三任渭南知县,政绩为三秦之最,循良称全陕第一。一生捐资办学达三千多所,其中在陕办学一千一百二十四所,在渭办学二百余所。开西北新式教育之端,办学成就震惊朝野。清廷五次下旨褒奖,光绪帝御笔“办学尔圣”。民国蔡元培先生称之为“全国兴办教育的楷模”;蒋介石评价他时“中国不可多得的、杰出的民族教育家,是中国创办教育的先锋。”
张世英先生
张世英先生书法作品
勤政务实 晚清翰林
张世英(1844—1916),字育生,号佩莪。清朝甘肃秦州(今甘肃天水秦州区)育生巷人,西厢张氏的代表人物。张氏一门诗书传家,自元末明初迁入以来,先后考取七十六名举人、进士。
张世英从小知情达理、聪慧勤勉,光绪二年(1876)举孝廉,光绪六年考中进士,点翰林授庶吉士。光绪九年出任陕西甘泉知县,后又任山东定陶、陕西武功、渭南、凤翔、蒲城、石泉、凤县、城固知县和邠州、商州知州。民国初年,任甘肃军政府总务长、甘肃省税务厅厅长。
张世英从官三十多年,历任一府、两州、十一县。任职期间“勤政务实,清弊恤民,廉洁自律,明察公断,修葺文庙,慎重祀典,彰孝贤,厉风俗,兴办教育,戴星兴息,民称清官”。其中清理武功渭滨新旧圩田纠纷,使多年不能解决的旧案得到公允处理。清查蒲城积年以熟报荒陋弊,增加田赋收入一万五千两。清除城固多年堰工积弊,筹措基金,存款生息,作为经常维修用费,减轻县民负担。史载其“政绩为三秦之最,循良称全陕第一”。
张世英学养深厚,著述不辍。著有《归山文牍》《邠渭偶存》《癸丑记别》《乡饮习》《秦州自治节录》《韵文集》《二语择要》《自述年谱》《诗词集》等。编有《武功县志》《夜分学堂课本》《明儒学案评节钞》《秦州西厢张氏族谱》《秦州西厢里张五甲张氏族谱》《秦州西厢张氏族谱补遗录》等。
劝学安民 惠泽渭南
光绪二十五年(1899)八月,张世英首任渭南县知县。渭南在陕向称难治,他推行新政,革弊兴利,设村长、社长、里正,实行分级管理,以息讼防盗、积仓劝学为要务,建县警署,轻站岗而重分巡,命令乡民在祠庙守夜,安排二三人晚上巡逻,如有盗警,鸣锣撞钟为号,各村听到后,要持械在路上拦截盗匪逐渐,渭南盗匪绝迹。同时命令各户按照耕种田地多少出粮,储存本村以备荒歉。宣统初年,渭南设立村仓七百多处,积麦一万五千多石。如此数年,治绩大著。
光绪二十九年,张世英升候补知府设渭南行在,充任州县官员大计考官,此年给渭南县高等小学堂年拨银三千两,景贤高等小学堂年拨银九百四十两,同善高等小学堂年拨银三百两,公立高等学堂年拨银四百三十两,初等小学堂及私立学堂年拨补助银二百余两,并亲署“同善高等学堂”之牌匾。
光绪三十二年九月,张世英自彬州知州再次转任渭南县知县、候补知府,任上作渭南乡贤歌,创办故市镇染织厂,立义仓,自捐千金,创立“正蒙”、“宗铭”两大书院,扩建同善、创办崇凝两所高等小学,立乡学二百余所、宣讲所一百多所。并集资一万两,选高等学校优生180 人留洋。
张世英以教治吏,自己以身作则,要求妻妾子女、侍婢丁仆等人,都要读书习礼,并聘请老师教育他们。县署内每日上课,县署外隔日上课。渭南每大村设一学校,小村则合数村为一校,集资助学,子弟满七岁皆令入校,自己亲自讲课、考核。每月朔望日,派讲员讲授治教各种方法,令本村社长率众听讲。
光绪二十六年(1900),光绪帝、西太后西逃,九月初经渭南,张世英以黄纸代绫,黄土铺地,简膳迎驾,花销最少,丝毫未累民。光绪帝西安召见了张世英,询问其祠宗、政教相辅、安民治国之策。
光绪三十三年,张世英升任渭南府知府,当年兴建蔡顺、裴度、张仁愿、王忠嗣、白居易五贤祠。任上邀请豫、晋、秦、陇名士及学生讲学十五天;要求自民吏到狱囚每天记字六个,农民如果没有熟记当天应该记住的汉字,害怕盘问,不敢贸然入城。当时渭南全县书声不绝,民风淳清。
宣统元年(1909),张世英奉旨调甘肃试办自治。其在拟定的自治纲领中,将教育放在首位。晚年在秦州和陇南创办乡学、夜校、蒙学等各类学校一千三百余所。宣统二年,他捐俸银七千,改亦渭初级学堂为甘肃省第一所新式教育学堂——亦渭高等学堂,并自编课本,浅近通俗,民皆能识。
张世英开西北新式教育之端,办学成就震惊朝野,蔡元培先生称之为“全国兴办教育的楷模”;蒋介石评价他为“中国不可多得的、杰出的民族教育家,是中国创办教育的先锋。”民国二十年(1931),中国教育界公推张世英为中国民族教育家。
民国五年农历九月初四日,张世英病逝,教育界痛失英才,灵棚三撤三起,延长数十日,吊者不绝。渭南百姓亦不远千里前去吊唁,“陕城固学子百人徙千里来哭”。百姓士绅为他起了“惠勤”的谥号,并将其故居西关二郎巷更名为“育生巷”,以作纪念。
普及民教 办学尔圣
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正式废除了科举制度,新学堂逐渐兴起。张世英对办教育情有独钟,认为“文明存国野蛮亡,沧海桑田此道长,种族欲延黄帝脉,除宏教育再无方。”
张世英首倡“民众办学,普及民教”,明确提出“教育救国”的主张,并身体力行。首倡从少儿开始实现科学自然教育,引进了数、理、化等课程;首倡国民综合教育,在初级学堂开设外文教育、美术教育及课外教育,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国民军事教育;积极倡导女子学校教育,提出“女子亦可进校习学,亦可男女同校习之”。
张世英每到一任,都推行“治教合一”的思想。在陕西为官期间,共办学一千一百二十四所,是清末全国办学之最。为此,朝廷五次下旨褒奖,光绪帝御笔亲书“办学尔圣”的谕旨,示昭激劝。
光绪三十一年,张世英回天水探亲,捐出多年积蓄,创立了 “敦本学堂”。后又将家业尽数捐出,并动员族人出资,得银一万三千余两,用以扩充校舍。因其秉承在渭南办学的新式理念眷恋渭水流域的山山水水,难忘患难与共的渭水人民,将学堂改名为“亦渭学堂”,成为天水模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