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云龙(1840-1901),字雨田,清末山东长山县(今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贾黄镇丁家村)人,同治十三年(1874年)进士,曾任陕西三原、安康、富平、长安、咸宁等县知事,绥德、商州知州,潼关厅抚民同知等职。
少年时,焦云龙在私塾读书数年,因家道困顿被迫辍学,在家乡设馆授徒或从事农耕。教学劳作之余,昼夜攻读,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中秀才,十二年中举人,十三年中进士后步入仕途。青年时他就十分推崇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思想。步入仕途后,他恪守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岳飞“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的为官之道,认为“自天子至于守令,皆当以爱民为第一义”。在县衙大堂、书房居室,悬挂“视国事为己事,待民人如家人”“求通民情,愿闻己过”“立志由来不爱钱,居官切莫饮贪泉”等条幅自勉。曾说“循吏从来不爱钱,每逢大节敢争先”,“宁贫无立锥之地,也不肯如俗吏所为”,立志做一位为民谋利的官员。
任职期间,焦云龙始终勤政爱民,恪尽职守,大力发展辖域经济和文化教育,维护社会治安。在咸宁,他号召百姓种桑养蚕,兴建城壕桑林和坎桥桑园,传播养蚕技术;在绥德,他筹集资金,把因战火沦为瓦砾废墟的南关变为商业市场;在富平,遇雹灾歉收,他上奏折恳请缓征赋税,又捐养廉银筹办赈灾款;在安康,上任伊始他便革除旧弊,废除农民交税分厘成钱、合勺成升多收之银的县衙征税旧制,改为一厘一毫,严禁随意多收。
光绪四年(1878年),焦云龙赴任三原县知事,当地土地荒芜,民不聊生,他立民约,定法度,教民致力开垦荒田、疏通河道、勤俭耕稼、植桑养蚕、纺织编造,大力发展生产。又设育婴堂,创建利民事业,减轻百姓负担。他发现三原百姓赋税沉重,急需休养生息,恢复元气,即刻减税,宣布田赋中附加的入县部分每年减征白银7000余两,工商杂税每年减征4000余两。履任四年,累计减征白银四万余两。
针对大面积土地荒芜,焦云龙招徕山东、河南、湖北等地大量灾民到三原垦荒耕种。他筹集白银万两,安置外籍流民。凡到三原垦荒种地者不论来自何方,一律给予种子、耕牛和“四十仟”安家费。光绪九年(1883年),焦云龙借父亲去世回乡奔丧之机,说服了胞弟、舅父、岳父等亲属举家迁陕,为避嫌他将亲朋安置在和三原比邻的阎良康桥。为了解移民冷暖,安抚移民情绪,焦云龙曾坐牛车,载上面饼,奔走各乡,挨家挨户了解情况,与移民叙谈安家农事,见儿童便含笑分饼,遇纠纷则公平理断。不到两年,万亩荒地尽成沃壤,境内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百姓称其为“焦青天”。
当时,三原周边许多地方纷纷仿效焦云龙的移民举措。“落户西安府,从此不受苦”,“三原县,闲地多,顿顿花卷白馍馍”等民谣广泛传诵,对山东等地灾民迁居陕西产生了巨大影响。一时间,先后迁居三原、富平、阎良、临潼、高陵、蒲城等地的山东移民达30余万,移民村落400余个。山东移民性情耿直、勤劳朴实,与当地人和睦相处,除种田外,兼营挂粉条、吊挂面、榨油、织布、种菜、务瓜等活计,对恢复和发展当地经济起到了推动作用。渭北万亩荒田依次尽辟,成为良田,时人誉之为“关中旷古之举”。现在三原、富平、阎良、临潼、高陵、蒲城一带,那些所谓的“山东村”,就是当时外地灾民移居的村落。
焦云龙重视教育和文化建设,兴学育才,刊印古籍,重修县志。早在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陕甘总督年羹尧就上奏朝廷,将陕西学台从西安迁至三原县城,三原县便成为当时陕甘两省(含今青海和宁夏部分地区)的教育中心。位于三原的弘道书院是西北地区的最高学府,全省乡试也在三原举行。乾隆年间,因避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名讳,将弘道书院改为“宏道书院”。焦云龙利用三原这一教育优势,兴学育才。先后整饬“学古书院”等省立、县立书院,增建城乡义学21处,使义学遍及城乡,还在宏道书院设立奖学金,奖励学子。
同治九年(1870年),名儒贺瑞麟购买泾阳县鲁桥镇(今属三原县)北门外清凉山坡地,以土窑为室,创办“清麓精舍”授徒讲学,学者云集。光绪七年(1881年),焦云龙修缮宏道书院时捐资协助贺瑞麟将清麓精舍扩建为正谊书院,并常以“学子”身份前去听讲。由于焦云龙倡导得力,贺瑞麟治学严谨,正谊书院很快成就斐然,名闻关中。关中大儒牛兆濂曾一度在正谊书院担任主讲。正谊书院一直开办至1948年,刊印的《清麓丛书》行销省内外,藏书洞有书籍万余卷。焦云龙兴修的书院有,米脂的同川书院、三原的正谊书院、富平的湖山书院及濒阳书院、潼关的关山书院、长安的鲁斋书院及冯少墟书院、商州的龙驹寨书院等。焦云龙又重视地方文化建设,他曾聘请贺瑞麟纂修《三原新志》,告诫贺瑞麟志中不许提及他的政绩。在长安他修葺董仲舒祠堂,刻印《春秋繁露》,整修文昌阁、魁星楼,还为关中书院增加了课程。
焦云龙处事公允,断案巡狱素称公正。赴任三原时,当地赌风猖獗,他即刻严令禁止,赌风大息,世俗一新。调离三原去他地任职后,三原百姓遇有诉讼疑难之事,仍去他的任所找他公断。
焦云龙从政廉洁奉公,不谋私利,力戒贪婪,勤勤恳恳为老百姓办实事,人们赞誉他“正性直节,勇于为善,洁己爱民,近世罕见”。他不事奢华,不置恒产,吃粗粮,穿布衣,住草房,乘破车。逝世前,原籍家中只有草房十余间,土地4亩。他要求子女“务要勤俭节谨,不可稍涉习气”。有一年,家人谎称要修建故里私塾学校,骗取他的为官积俸修建了屋脊刻有兽形的三间普通瓦房。他得知后,对其子痛加责备。焦云龙奉诏潼关厅上任时,既无车马仆役随行,又无下属锣鼓相迎。他由北京步行出发,途经山西太原便加入到榆次、太谷的脚夫小车运输队赚点脚钱。过黄河到了潼关码头,他交了货物,结了运费,便推着小推车来到厅署门前。守门人再三盘问这位“脚夫”,方知是新来赴任的抚民同知焦大人。在潼关,焦云龙典当城内第一巷一王姓人家一院房子居住,临终前对儿子交代说:“咱家住的房是当下王家的,以后王家有困难需用钱时,就借给王家记在当房房契上。王家若要卖房,咱可不能买。”他所典当的住房,最终被王家赎回。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焦云龙始任潼关厅抚民同知,二十五年,调任商州知州,二十六年,复任潼关厅抚民同知。闻知焦云龙复任潼关,当地百姓便扶老携幼,远去境域数里之外迎接。在潼关厅任职之始,焦云龙就组织人力治理潼河,对早已坍塌废弃的周公渠进行勘测设计,并从个人俸禄中捐资修复。第二次任职潼关厅后,又以工代赈疏浚潼关废渠,使城内及城外大片桑园及农田得以灌溉。又开辟城西桑园,发展桑蚕业。还抽暇督修潼河大桥两边的铺房,出租给商贾,以筹集教育基金,兴建关山书院。
清光绪二十六年(1890年),关中遭遇大旱,百姓赋税沉重,饥寒交迫,嗷嗷待哺,朝不保夕。时任潼关厅抚民同知的焦云龙心急如焚,他骑马赶往长安,欲向当时在长安的慈禧太后和光绪帝禀报灾情,请旨发粟救民。行止灞桥投宿夜起小解时,被马踢伤其股,不能作跪拜礼。遂仰天叹曰:“潼民该死乎?潼民该死乎?吾将舍命以救潼民!”旋即掉头而东,被抬到潼关后,即刻不待皇帝恩准,冒着生命危险自行率所属开仓施赈。当时,潼关城内的金陵寺和各主要街道均设有赈济粥厂,舍饭放粮,又给灾民每人发铜钱20文。焦云龙给粥厂约法三章:米要淘净,面要下足,饭要做熟。有贪赃枉法者依律治罪。赈灾历时9个月,潼民赖以生存,饥民得以活命。华阴、阌乡、永济等地灾民也深受其惠。老百姓赞誉焦云龙为“青天”和“生(活)佛”。后来,焦云龙去长安请罪,慈禧召见曰:“善!汝能活吾民,何罪之有?”对其开仓赈灾之举进行了肯定。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在潼关救灾期间,焦云龙不幸感染霍乱疫疾,于8月21日卒于任所,时年62岁(虚岁)。噩耗传出,全境震惊,士民戴孝,如丧考妣,捶胸顿足,巷号户哭达旦。焦云龙的灵柩停于古城内华佗庙中,老百姓日夜守护祭祀,来灵前哭吊者络绎不绝,痛哭之声不断。华阴、洛南等县以及邻省山西、河南的邻境百余里以外的百姓,也连续十多天接踵而至,到潼关厅府衙吊唁。
焦云龙勤勤恳恳为民为政,辞世后身无遗物,家中竟然无隔宿之粮,无钱买棺以葬,治丧无着。最后家眷用潼商道道台谭启瑞所赠的为其自备的寿衣,和各地所捐赠的办理丧事的赙金,方得棺殓治丧安葬焦云龙,并举火为炊。
焦云龙去世两年后,灵柩在潼关城内东山下葬。发葬之日,潼关一带百行停业罢市,城乡空巷,万民戴孝送葬。送葬的队伍前边已经到达古城东山小南门里的白莲池坟地,而后边的队伍还排在西城门口未动,长达数里。厅、道、协署以及乡绅敬送的挽联似高崖垂瀑,长街飘落的纸钱像漫天飞雪,极其哀伤肃穆。潼商道道台谭启瑞不仅把自备的寿衣赠予承殓,并撰挽联哀悼云:“居官是鲁恭,卓茂者流,发粟赈荒,毕生最为快意,民称活我矣。三十年比户讴思,实至名归,当代循良推此者;力学继萍湖,循州而起,读书好善,到死不负初心,公忍独贤呼?六七旬同舟共济,缘深分浅,从今攻错望何人。”
后来,潼关百姓在潼关城内的南北街路东大有仓对面,以及留果斜龙王庙旁、代字营关帝庙旁等地自发兴建“焦公祠”数处,供奉焦云龙神位及画像,追念这位勤政爱民的一代廉吏潼关厅抚民同知焦云龙。每逢节日和庙会,焦公祠追祭之人不绝于路,香火不断。留果斜焦公祠堂为三大间,供奉焦公神位。神位两侧楹联云:“陕右集嗷鸿,金陡关城遗爱远;秦中苏涸鲋,桃林子妇荷恩隆。”祠大门楹联云:“满原共拜仁人赐,合社均沾雨露恩。”祠堂门楹联云:“碑拟岘山思羊祜,庙同潮海祀韩文。”焦公祠与龙王庙中间的偏间楹联云:“扶困济民援之以道,博施及众何是于仁。”留果斜龙王庙每年农历二月二十六日过会,先由潼关军人(军屯的后裔)和民人共同出资给龙王爷唱戏两天三夜,第三天由潼关军人及荒移村等出资为纪念焦云龙焦大爷续会一天,接续唱戏一天一夜。
焦云龙勤政爱民受到了百姓高度赞誉。关中大儒牛兆濂《焦雨田先生像赞》云:“不愿留像,不自表扬;黯然之道,历久弥彰。”三原百姓为其立有“斯民不忘”的德政碑。光绪七年(1881年),上海《申报》登文称赞焦云龙云:“公在池阳(今陕西三原),视民如伤,五日在城,五日在乡。”可见其政绩卓著,大得民心。焦云龙殉职后,经陕西巡抚奏准,将其生平政绩宣付史馆立传,诰授军政大夫。《续修陕西通志》《山东通志》等志书为其立传,他所任过职的州、厅、县的县志如《绥德直隶州志》《潼关县新志》《潼关县志》及原籍《长山县志》等亦载其事迹。
焦云龙在陕西为官28年,先后两次在潼关厅任职,历时两载有余。这是他一生勤政为民的最后阶段,他无怨无悔地把生命献给了潼关百姓和潼关大地。由于家境不济,无力归葬,只好厝葬于潼关古城东山,永远长眠在了他曾经守护过的这块地方。《潼关县新志·官师志》为焦云龙立传道:“焦云龙,山东长山人,进士,光绪二十四年任。严保甲,清户口,捕治盗匪,四民安枕。越年,调署商州。二十六年,回任。时值旱荒,力疾至省,请赈开仓,躬亲视察,积劳成疾,卒于任所。潼民罢市巷哭,立私祠者数处。后经陕抚奏准,生平政绩宣付史馆立传。”
潼关,是勤政爱民的一代廉吏焦云龙最后为官的地方,是他为百姓耗尽心血献出生命的地方,也是他魂魄客居异乡坟茔所在之地。听说,焦云龙故乡的人们有把焦云龙事迹拍成电视连续剧的打算。那么,曾经受惠于焦云龙的潼关,曾经被焦云龙冒死赈灾救活过的当时潼关百姓的后裔,又该为纪念和歌颂这位勤政爱民的一代廉吏做些什么?(作者:梁建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