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白水县志》,“革命干部名录”第一人就是景瑞卿,可是我们许多白水人对他非常陌生。原来他一直在外参加革命,家乡人很少知道他。
景瑞卿,出生于1906年,曾用王瑞云这个名字,是白水县尧禾镇汉寨村人。1923年,年仅十七岁的他就考入三原县渭北中学,从此远离家乡,一直在外求学工作,参加革命斗争。1925年春开始,还是学生的景瑞卿就开始了自己的革命生涯。当时陕西省督军吴新田部属枪伤省立一名中学生,引起西安全体学生的义愤,整个省城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驱吴运动。景瑞卿内心受到很大震撼,也参与了此次活动。他与张金印、张秉仁等师生奉命在三原、蒲城、富平等地进行积极的宣传,动员这里的学生支援西安学生的驱吴斗争。
第二年,也就是1926年,景瑞卿就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当年11月,他参加了国民军联军驻陕总部政治部主办的政治队学习。不久,景瑞卿就调到中共陕西党团联席会议开办的农民运动讲习班任支部书记,尔后指导西安、临潼等地的农民运动。次年,国民党临潼县党部成立,景瑞卿任党部书记,并发展进步教师加入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中共临潼党委小组,后改组为中共临潼特别支部,担任书记,他成为中共临潼县党组织的创建人之一。
很快地,景瑞卿奉命调回西安,表面在西安高中工作,其实做地下工作,动员进步的老师和学生,给革命培养新鲜的血液。不久,他就被国民党特务机关发现,省政府主席石敬亭下令逮捕景瑞卿同志,此时,刚好赶上白水纵目完小校长王鲁斋一行人在西安参加暑期教师培训学习,王鲁斋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了解到白水籍共产党员景瑞卿同志活动时被敌人发现,就通过不懈努力,多方筹措资金,了解具体情况,并找到景瑞卿,劝他暂时离开西安,躲避一时,以后再看时机回来。景瑞卿听了乡党王鲁斋的话,不好意思地表明,自己把一点工资全都投入到革命中去了,昨天一个进步的穷学生生病了,他把自己仅有的一点钱给了学生,让其看病买药。确实囊中羞涩,离去都没有路费。在同样拮据的情况下,王鲁斋还是拿出了几个银元,又从一起学习的几个同事那里筹措了十几个银元,全都送给乡党景瑞卿,帮助瑞卿同志脱离了危险。
半年后,景瑞卿同志又奉命调回西安,继续做地下工作。此时,他依然慷慨大方,入不敷出。为了帮助一些进步学生,他只要兜里有钱,就解囊相助。他经常教育学生:“门如市,心如水,一尘不染;提得起,放得下,百事敢为。”
有一次,他召集进步学生在家里开会时,不幸被敌人发现并逮捕,一起被捕的还有他的夫人。在狱中,敌人对他是严刑拷打,百般折磨。景瑞卿守口如瓶,拒不招供。他老家的弟弟来西安看望哥哥,看到哥哥被折磨得面目全非,心疼地说:“你就说上一点无关紧要的消息,我在老家再为你努力筹措一些银两,保你出来吧。”景瑞卿严辞拒绝,“别说我没有钱,就是我有钱,也绝不会去送给那些财狼。”直到1930年11月,杨虎城驻军西安,主持陕政,老家人努力奔走,托人营救,景瑞卿才获释出狱。他出狱后,并没有因为害怕而放弃革命,仍然一直积极从事文化运动和收集国民党情报等工作。
当时,由于他在狱中时间稍长,再加上北京中共党组织的机关撤离,中共陕西省委又遭到破坏,因而他出狱后,并没有和党组织取得联系。但他没有忘记自己的身份,仍然搜集着国民党情报,发展着进步青年,在为党的事业贡献着自己一点微薄的力量。这一切,都被杨虎城将军看在眼里,他感到这是一个有担当,敢作为的青年人,是我们民族的脊梁。直到1935年,一直关注他的杨虎城将军,看到国内形势恶化,为了保护他,就派人找到他,和他商量,动员他前去日本留学。他很有此意,可因为经济不行而难以启齿,杨虎城将军了解后,慷慨解囊,倾力相助,让他东渡日本,学习深造。至此,而立之年的景瑞卿同志就远渡重洋,奔赴异国他乡,进行学习探索。他两年后回国,在省府又担任了要职,做了大量工作。
1968年10月,景瑞卿同志在西安因病去世,享年62岁。纵观他的一生,正如他教育学生所说的,“门如市,心如水,一尘不染;提得起,放得下,百事敢为。”但愿我们家乡人,以景瑞卿同志为荣,牢记他为革命努力奋斗的事迹,学习他“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清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