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灯的进化所想起---王孝文
2023年07月19日07:48 来源:渭南文艺网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百业俱兴,突飞猛进,用日新月异已不足表现,用一天胜二十年,在好多领域都显得不足;特别是近十年间的发展变化,简直是乘风破浪,一日千里。就连小小的照明灯的进化,时速几乎跨越千百年。

追求光明,是人类的天性。推想自有人类之初,蒙昧洪荒,混沌、漆黑一片。人类就视雷电,视天火为神明,迷信、向往崇拜,成共同的追求,直到我们的老祖宗隧人氏钻木取火,发明了火,使用了火,就标志着人类社会的进化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这期间又历经了不知几个万年。

但隧人氏所发明的火,还不能保证人们经常于漆黑的夜晚照明。这涉及到了火源的产生,火种的保留和不断燃烧的材质等一系列的物质和技术难题,原始的人类是没有办法解决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在黑暗中能正常照明,我们祖先不知在洪荒中又探索了多少年。于是一种叫“灯”的照明技术便产生了。从遂人氏钻木取火到照明灯的产生,又不知经过了几个千年的艰辛探索。

至今没有关于人间第一盏灯产生的确凿资料和实物,但有关灯应用的历史确定已有几千年了。这在很多古籍中都有记载。古墓里也有发现实物,而且还产生了如宝莲灯、神灯、长明灯等一系关于灯的神话故事。在大量的古人诗词文字中,有关灯的故事,灯的记录,灯的谜语像汗牛充栋,不可胜数。有些文学作品、干脆以灯命名,如《剪灯新语》、《灯下漫笔》几乎形成了灯文化。表达了人们对灯的重视、寄望、遐想。

然而,不论怎么看,几千年间关于灯的变化,仍然没有达到质的飞跃。不是油灯便是蜡烛,或者说万变不离其宗。点灯需要耗油,或用其它油脂做的蜡烛。熬油是点灯的基本要素。古人把读书称为“十年寒窗,九载熬油”,诗词中有“挑灯看剑”“灯火通明”等。

旧社会,物质稀缺,但灯是必不可少的,人们既要爱灯照明,又要节约用油,所以拨灯成为一门技术和一种权力,一般要由大人掌控:要小而亮,控制的像大豆颗。大人为此经常教导晚辈:高灯低亮,明灯细捻,灯焰要小。更讲究一家人挤在长辈的炕头用一盏灯,谈家务、做针线,其乐融融。那时对灯很有讲究,再穷的家,都要备几台灯;女儿的嫁妆,灯台是必不可少的。敬献先祖和神明,必须有两盏明灯得发亮;上庙敬神,几斤清油必不可少;每年正月初一、十五,满屋点灯,迎神、请神,送神为神照明,成为一时的风景。

那时灯火最辉煌的地方,一是庙堂和敬祖先,二是戏台,三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尤其是戏台上四角四个大灯台,灯头用面盆盛油,灯捻像婴儿小胳膊,所谓官油壮捻子,像火把一样,照得舞台通明。称灯为满堂红,戏可看到天明,灯油是不可少的。至于灯影戏,用一个油碗,排列五六根粗捻,点起来调节光度,显示气氛。照亮皮影人马。后来,汽灯问世了,进步了,但还得用汽油。

早先电灯的消息成传说中的神话,“哪里还有点灯不用油的,谁见过?”老年人更不相信。于是,解放之初,有几句最典型描绘社会主义憧憬的话“电灯电话,楼上楼下,点灯不用油,耕地不用牛”。给人以美好想像和向往。这在今天极普通的东西,那时都成人们最美丽的理想。

家乡有电灯是大跃进时期,政府在城西沟畔建成一个很小的水电站,能发一点电,能抽一点水。于是,学校机关竞相拉线买灯泡。彼时,我还在上小学,电线电灯已备,单等通电那动人的时刻。那一夜,有人喊“电来了”。同学们急忙拉开关,只见灯泡一闪,一丝火烧红钨丝,像一道微弱的细火圈,瞬间亮了几下就灭了。其后,再也不通电,原来电量小带不动,学生又归靠油灯上自习。

从那时过了多少年,普及通电照明都到了文革时,先是机关学校,后接线到了城边百姓家。一家拉一根线,系一个20W灯泡,通电了,灯亮了,群众欢声雀跃,迎接这照明的大进步。从此油灯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这正是建国后的二十多年,这也是几千年间的一次飞跃。

改革开放之后,照明灯的变化,更是天翻地覆。随着科技的发展,物质的丰富,日用百货的充足,照明灯的发展更让人瞠目结舌,新款式、新造型、新用途,其效果令人惊讶感叹,美不胜收,那变化才叫天翻地覆呢!

我真不知道人们何以在那豆粒般大的油灯之下,黑灯瞎火的过了几千年。小小的油灯伴随着一代又一代。先民们的适应性、坚韧性也太强了。那时,不要说省油,就连点灯也是一件让人头疼的事,灯不能太旺,得经常剪灯挑灯,控制亮度,控制用油量和灯亮的时间。即使富裕人家,也把节约灯油当成家庭教育   和治家营家的一件大事。还有每天晚上点灯,也很受限制,我们没碰上钻木生火的年代,但却经过靠火镰打火的事情。家家备特制的火镰、火石。只有有经验的老人能打出火。所以晚上打火点灯就是难事。后来有了洋火。洋火既缺又贵,易湿易潮,擦动磷片又易飞溅,崩出火星。黑暗里点灯,极不安全。记得那年冬夜,我冒寒回家,母亲擦火点灯,磷飞火星,竟把坑头一堆籽棉燃着了;再则洋火易泛潮,人们喜欢将洋火放到锅台上,使之干燥。我的一位好友,是位能人,他退休后在林场造庙。半夜从锅台上摸洋火,不料一条花蛇也在锅台取暖。黑暗中,朋友把一个指头竟塞进蛇口,几乎酿成大祸。

电灯安装了,开关一拉,满屋发亮,比油灯能亮好多倍,且随手开关,十分方便。自从家乡用上电灯之后,人们的社会主义优越感又进了一步。

那时,电灯只限屋内,到了屋外、大门外、街道上,仍然是漆黑一片。在没电的年代,大街上,除了几个烧醪糟的火焰之外,看不到一点光亮,商店也一般打烊关门,所以街上给人以凄冷黑暗的感觉。

有限的电量,街道上的路灯,高高的挂起来,光暗灯稀,     显得孤冷寡淡。即使在西安的街道上,孤零零的路灯泡高高挂着,街上仍到处黑影憧憧,夜间很难行走。至于广大农村道路,根本就谈不上路灯。

自从改革开放的几十年,特别在近十几年,科学技术在照明器材上得到大力发展和充分地应用,到处大放光彩。原来的钨丝灯泡,先换成电棒,后来又换成了LED。各种节能灯加上自动控制,简直出神入化。省电、亮度大,照得屋内和白天一样。而且能造出五光十色,多姿多态的形状。如今的家庭照明,有顶灯、床头灯、壁灯、感应灯,几乎随人们的意念,想要什么灯,就会有什么灯,有亮如白昼,有淡色柔光,有花枝怒放,有雅静温和。在城市里,大量的霓虹灯造型广告,装扮着各家门面,也点燃了繁华的夜景,到处是珠光宝气,到处是不夜之城。即使边远农村,也是路灯明亮,灯下可飞针走线,可读书奕棋,可载歌载舞,光彩夺月,彻夜不息。如今的大城市、小城镇,几乎靠的科技灯装扮全城的夜景,成了闹市繁华的标志,盛世美景,亮丽无比,豪华无比。如乘飞机俯视夜景,全国城市都处在一片连一片的灿烂辉煌的海洋中中,光华绚丽之中。乘空遥望,整个神州的夜景一派七彩灯光,照亮了山河,成了花海,借着五彩纷呈的灯光,伟大祖国的夜色是那么美丽,那么繁华,那么可爱。灯的变化,使我感到社会进化之快,十多年间,超过了千百年。远远超越了“电灯电话,楼上楼下,点灯不要油,耕地不用牛”的理想境界的千百倍。再回眸,改革开放之初,真能感到什么叫一日千里,天翻地覆。

【编辑:渭南文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