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兄弟是马兰人---乐星
2023年07月31日09:56 来源:渭南文艺网

我的兄弟孙春虎,从小生长在山区农村。自从在马兰基地当过几年兵之后,他就像是在大地方见过大世面一样,说话的语气和行事的风格都有了明显的变化,还十分得意的称自己是“马兰人”,让我的确对他有些刮目相看,尤其是他从部队带回来的那几块纪念章,更是让人羡慕不已。

1983年的11月,我的兄弟同家乡的200名热血青年,响应祖国召唤,光荣地应征入伍,满怀激情和向往,奔向祖国需要的地方。

他们从家乡乘坐列车到咸阳站,再同西安、渭南的新兵一起,登上西安开往乌鲁古齐的军列,用了三天三夜的时间,经过兰州,到吐鲁番,又改乘一天汽车,最终到达天山深处的马兰——我国唯一的核试验基地。

那里位于死亡之海罗布泊腹地,也是一座多年不为人所知——地图上也找不到的秘密基地,只因当地盛开马兰花而得名,又因1964年10月一声惊雷的爆响震撼了世界而名扬天下。

虽然在那种艰难困苦的大漠戈壁里,很少能与外界取得联系,但他们还是充满了好奇心和自豪感。他和战友们大力协同、无私奉献,战风沙、斗严寒,“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忠实地履行了共和国军人的神圣职责,也从此结下了终生难忘的马兰情缘!

在军营里,家乡的战友在警卫团和工兵124团各分有一半人,日常生活、训练和工作中,大家会频繁接触,彼此交流,相互促进。我的兄弟被分到了警卫团新兵一连,同他们在一起的多是兰州和酒泉籍战友。连长叫陈友涛,带领着他们开展军事政治理论学习,进行艰苦的军事训练,让他们由一个个普通的社会青年,迅速转变为合格的革命军人。

经过三个月紧张的集训,他们在思想、理论和技术方面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同时,也很快熟悉了警卫区域内的地貌、地物和自己应承担的任务。我的兄弟被具体安排在团部和后勤部轮换担任哨卫。身着戎装,并佩带武器弹药,显得英姿勃勃,很有气质。

第二年的9月,进入了他们军营生涯中最值得骄傲的时期。基地的所有单位,按照不同的分工,在辛格尔(代号21-84),参加紧张的竖井核爆试验。我兄弟所在的连,也奉命进入试验场区,执行警卫任务。军营上下人人讲奉献,个个争模范,加班加点,昼夜奋战,确保每一个环节都能万无一失。当听到一声春雷巨响后,他们便因竖井试验的成功而欢呼雀跃,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紧接着,部队转战北山,进行代号21-95的中子原理洞爆试验。其他乡党战友所在的124团二营负责施工,他们一连继续执行警戒任务。三个月后,又一次取得洞爆试验的圆满成功,整个基地都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气氛之中。

作为基地的普通军人,能够遇到一次核试验就是非常幸运的事情,我的兄弟却接连见证了两次核爆试验的场景,这令他十分荣耀,深感青春无悔。他们连队因此荣获了集体三等功,连长和指导员也记三等功并晋升一级。

随后,队部举行庆祝基地成立25周年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20周年庆典,为每一位干部战士颁发了一枚纪念章。时任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胡锦涛,率团到马兰基地慰问部队官兵,慰问团的车队就在我兄弟警戒的范围内被迎进送出,让他倍感光荣,也颇受鼓舞。

核爆试验后,他们连队换防到红山,给司令部、政治部及二十一研究所担负最高级别的警卫。我的兄弟还被安排为司令部门卫和首长楼哨卫,继续从事着艰巨而又神圣的工作,让他更加感到责任无比重大,使命无上光荣。

短短三年的部队生活,却让我的兄弟在那个火热的军营里得到了全面的锻炼和提高,也对马兰产生了难以割舍的眷恋之情,他常常以自己为“马兰人”而感到自豪。复员回家这些年来,不管是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只要接触到或者听说到有关马兰的人和事,他都会感觉亲切,也总能勾起他对那一段历史的回忆。



【编辑:渭南文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