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传
路树军,男,生于1952年冬月,祖籍山东省栖霞县,大专文化,中共党员,曾任渭南市文化局艺术科科长、市秦腔剧团团长、市文广局副调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戏剧家协会、音乐家协会会员,渭南市作家协会第二届、三届副主席,第四届、五届顾问。有诗集《相约在秋季》《一路走来》和散文集《走进华山》等专集出版。歌曲《我爱渭南山和水》(词作)《故乡河》(词作)荣获“陕西省五个一工程奖”,老腔《陕西十大怪》(词作)获全国群星创作奖,老腔《关中古歌》(词作)获中国首届女娲艺术节优秀创作奖,并参加文化部2011年春晚,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渭南大型民间社火舞诗《华山魂》(合作编剧)获省艺术节特别奖,大型舞台音画《老腔》(编剧)及诸多老腔作品演出。
对我来说,认识树军老师应该说是在2000年初,那几年树军老师常来市民政局,协助我们单位做军地联谊和双拥文艺的活动策划、节目编排工作,他是必请的专家。我们曾有过几次接触,但并没有过多交往,也就了解不多。2015年,市上举办《公仆情民生梦》春节联欢晚会,要求各单位报送节目,树军老师是晚会的策划、艺术总监和总撰稿。我编写的音乐快板剧《渭南民政谱新歌》经他指导修改后,由84803部队文艺队搬上了春晚舞台。由此,他对我多有鼓励,并介绍我加入了渭南市作协。
再实话实说,我于2021年10月28日曾专程采访过树军老师,随后就写了一篇人物专访类的文章,但始终感觉是笔不随心很不理想,索性也就没敢发出来。2023年8月1日,与秦川牛老师完成了省作协“走近中华文明”主题文学创作任务之后,有一次聊天中提及树军老师,我便谈到之前采访一事。秦川牛听后沉思了一会,然后深有感慨地对我说:“红新啊,严格讲,路老师并非咱本地人,而老师做为一个外乡人,却能把渭南地域文化研究得如此深透,并且发扬广大,他确实不容易。像‘女娲娘娘补了天,剩块石头成华山,鸟儿背着太阳飞,东边飞到西那边。’这几句就是经典,是会在文坛上留名的,也将会被永久传的传唱。不得了啊!”他停留了片刻,又接着说:“你既然想写好路老师,我觉得你应该先抓住,看他都为咱渭南文化做出了哪些方面的贡献?笔下要有重点,再把人物写活,把故事讲圆,路老师的形象就能立起来。”我一听连忙就诚恳地邀请说:“牛哥,要不写树军老师这篇,咱哥俩再继续合作一次吧!”我见秦川牛听后面露难色,明白他最近一直忙于创作长篇,赶忙打圆场又补充说:“知道你忙,我来执笔一稿,二稿三稿交给你。”秦川牛听后,总算勉强应允。故此,也就才有了此长文!
随后,秦川牛就约了树军老师来他家,我们仨人先后进行了两次深入细致的交谈,我也就渐渐地走进了树军老师的“文学世界”……
1.深爱渭南文化热土
对于树军老师来说,渭南是第二故乡。他说,在渭南工作生活40多年,早已是渭南人了。而那较浓的普通话语,明显地告诉接触他的人,渭南不是他的原生故乡。
已年届古稀的他,头发稀少,两鬓斑白,黝黑的脸宠,额头高亮,鼻梁上架一副眼睛,儒雅谦逊。他出身革命家庭,祖籍山东省栖霞县,生于江苏省徐州市。国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随父母去辽宁而后又来到山西中条山铜矿。1980年秋随父母来到华山脚下,先在华山冶金厂工作,后调入渭南地区文化局。
从事文化工作,对树军老师来说是个新课题,为了解和研究渭南的文化,特别是本土文化、民俗文化,各县市区,包括一些乡镇的文化站,他是能去则去,走近抵达,触摸感悟。渭南的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久远,震撼人心,触动灵魂,他就像一个婴儿扑到母亲的怀抱,吮吸着甘甜的乳汁。
树军老师深深吸了口烟,在脑海中思虑记忆的碎片,继续说。
“灿烂的文化造就了杰出的人才,字圣仓颉、酒圣杜康、史圣司马迁、诗人白居易等是古代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他们是渭南的骄傲和自豪。渭南非物质文化更是富有地域特色,阿宫腔、合阳提线木偶戏、华阴老腔、华县皮影戏、尧头陶瓷烧制技艺已入选国家级保护名录;谷雨祭祀仓颉典礼、杜康酒酿造技艺、司马迁民间祭祀、合阳提线木偶制作技艺等20多项入选省级保护名录。”
讲起渭南非物质文化,树军老师如数家珍,听得我俩膛目结舌,相视无语。作为渭南本土人,特别是从事文学创作的爱好者,对家乡的特色文化竟知之甚少,深感愧疚。从树军老师的言谈中,能深深地感受到他对渭南的热爱,对渭南乡土文化的衷情和熟识。
“路老师是位诗人,他把对渭南的热爱,我看更多地是倾注在诗词里。红新,你回头得好好翻看一下路老师的诗集。”秦川牛急忙提醒我。
回家后,我就认真翻看了树军老师的诗集,且听他的心声:
华山秀,渭河美
我爱渭南的山和水
一道道山川披锦绣
一条条河流泛银辉
果园飘清香,田野铺金翠
绿树隐红楼,春光映门扉
……
《我爱渭南的山和水》
又如,《这里是我的故乡》所言:
……
呦……嗬……嗨……
这里是我的故乡
美丽富饶的地方
漫步峻秀的山峦鸟语花香
徜徉多彩的河川锦绣风光
触摸博大的胸襟天高地广
拥抱灿烂的历史地老天荒
这里是我的故乡
美丽富饶的地方
华山巍巍,黄河汤汤
还有渭河水、洛河水
美丽的山河万年高唱
高唱着永恒的辉煌
……
树军老师不会说陕西话,却能用陕西方言做诗行文,而且还是地地道道的陕西味!看看《关中古歌》又是怎么个意味:
女娲娘娘补了天
剩块石头成华山
鸟儿背着太阳飞
东边飞到西那边
天黑了 又亮了
人睡了 又醒了
太上老君犁了地
豁出条犁沟成黄河
风儿吹 月亮转
东岸转到西岸边
麦青了 又黄了
人兴了 又张了
天空有大地做伴了
鸟儿背着太阳打转了
华山有黄河做伴了
田里的谷子笑弯了
男人有女人做伴了
镢把抡得更圆了
女人有娃娃做伴了
尻子拧得更欢了
女人有娃娃做伴了
尻子拧得更欢了
《关中古歌》经华阴老腔艺人编排演唱搬上舞台,在渭南、陕西乃至国内外引起轰动,并做为老腔演出的保留节目,至今传唱不衰。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渭南厚重灿烂的文化精髓已融入到树军老师的血脉,丰富了他的文化素养,滋养了他的文化情怀,他又激情饱满的反哺回馈这片深爱的土地。正是由于他的真情投入和不懈的探索实践,才对渭南这方热土“爱得深沉”!
2.深耕渭南文学沃土
2023年9月16日,待我按时赶到秦川牛家中,树军老师却早我一步到达。这是我们仨人进行的又一次深入细致的交谈。
落座后,秦川牛给我倒上茶水,抽出一支烟毕恭毕敬递给树军老师,而后才给他自己点上。秦川牛开口说:“路老师,有关渭南地域文化研究方面的内容,咱们前面都讲过了,现在你应该把你文学创作方面的情况,给我们全面的细谈一下,让红新做个记录,回去了也好下笔嘛。”
树军老师听后,深深吸了口,伸手将烟灰轻轻弹在玻璃缸里。他目光凝聚,神思沉稳,吐出浓浓的白烟圈:“那就大概谈谈我的文学创作情况?”
我赶紧在本子上准备记录。
“20世纪70年开始文学创作,1974年在《拼音报》发表寓言诗《青蛙为什么变成了癞蛤蟆》,在河东文艺上发表小说《拜师》等;1976年11月在《山西群众文艺》发表小说《开山炮响了》;到陕西后,1984年参加《陕西工人报》开拓者征文,散文《强者的选择》荣获二等奖。后到渭南在《西岳》杂志当编辑,期间在《人民日报》《陕西日报》《西安晚报》《解放日报》《百花园》等报刊发表不少东西,有些现在根本就记不清了!”
讲到这儿,树军老师从包里掏出两本书递给我:“写得不少,但真正出版的不多,2000年出版第一本诗集《相约在秋季》,2008年、2012年相继出版《渭河文丛》(一)(二)两册,书不多了,这两本就送你了!”
我急忙起身,郑重地接过书,欣喜地看了看,坐下认真听他讲解。
“调到渭南从事文化工作,就拓宽了写作领域,散文、小说、杂文等等,报告文学也写过,但主要还是诗歌!记得八十年代初,有一篇《并非有井就有水》的文章,算是杂文吧,在全国引起了轰动,先后收到全国各地读者50多封来信。”
“哇!真厉害!”心底发出由衷地惊叹!
我抬头看了眼秦川牛,他直直地望着树军老师,挟烟的手指停在半空,轻轻地连连点头肯定,眼睛里闪烁着敬慕的目光。
树军老师慢悠悠地吸了两口,接着说。
“1985年,具体是几月几日记不太清楚,《人民日报》杂文版发表了一篇《防险于未然》,华山景区发生过一次险情,虽说参与抢险的英雄气概可嘉,但是这样的事最好还是别发生,那怎么办?加强安全防范。于是就写了这篇文章。对华山抢险问题的思考。”他弹了弹烟灰,轻轻吸了口,“后来《人民日报》海外版《望海楼》也转发过。”
“其实您的散文和小说也不少呀?!”我插了一句。
“上海的《解放日报》《陕西日报》《西安晚报》等报刊也曾发过散文、小说、诗歌,大概有几百篇吧!文学只是个爱好,没有多大成绩。”
从他的话语中能听得出,对自己的文学创作并不满意。或许是因为山东大汉那种豪爽、大气,也可能是一切随意、随缘,凡事不那么斤斤计较。他长期从事文化行政管理工作,把大部分精力用在了工作上,用在了对渭南乡土文化的挖掘和研究。难怪原省作协副主席李康美先生曾说:“树军这人要能专下心来,凭他的聪颖和悟性,文学成就会更高。”
“是渭南这片热土给予我创作的力量源泉。”对于文学创作,树军老师并没有给我们讲太多的内容,但从谈话中我俩已明显感觉到,他不是那种个性张扬、夸夸其谈的人,“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把要说的话都变成了铅字,倾注到了作品中。
采访结束后,我认真翻阅了树军老师早先出版的书,发现在诗歌创作方面也颇有成就,在渭南乃至陕西文学界享有盛名,称得上“诗杰”!
省著名作家赵熙先生称:“路树军的诗心和诗魂,深深地激发和感动了我。我喜柔情之美,更喜阳刚之豪气。二者兼有,令我欣喜鼓舞。你既是新一代诗人,又兼承传统,诗路很好,还可以多写。‘自笑一身浑是胆,挥毫依旧爱狂风’,愿你的诗情,似细雨,如狂风,带给诗坛和诗友新美和喜悦。”
市作协主席徐喆先生在文章《诗情友谊浓似酒》中如是说:
“从树军兄的诗中,我发现了人生之旅的艰辛和真实,也感触到了游子思念国家的渴望以及纯洁灵魂的力量。他的诗中既有崇高的信仰,又有虚幻的梦境;既有古典的儒雅,又颇具现代意味。你能从诗中读到热情、老练、豁达、幽默这些与他性格、为人融通的相似的东西,也能读到他性格中少见的虔诚、苛刻、反讥和我行我素。
“路树军的诗,刚柔相济。其刚如燃烧的火焰,如陈年老酒,如出鞘的剑光,如火山喷发前地心深处炽热的岩浆,我能感受到他诗心喷薄而出的激情。其柔似山涧潺流的溪水,似如诉如泣的琴声,似清丽悠远的牧歌,我能感受到那独有的韵致、典雅的格调和丰厚的情感内涵。读树军兄的诗,或使人精神亢奋,或使人怦然心动,或使人历久难忘。”
3.倾情打造《华山魂》
2005年是渭南建市10周年,市委市政府决定举行大型民间社火演出。
这一历史的使命落在了市文化局的肩上。
作为这台大型民间舞诗《华山魂》的总撰稿、策划、编剧之一的树军老师,为写好这部舞台剧的文稿,与主创人员多次深入群众走访调研,与民间艺人交流探讨,仅查阅的资料堆起来足足有二尺高!
惭愧的是,作为渭南人,我们对这么重大的文化事件了解不多,更没有现场观看那台气势恢宏的舞台大剧,也就不敢随意猜想当时的盛况。
树军老师将视频传过来。第一次欣赏,宏大的场面,舞美的设计,音乐的搭配,震撼人心,跨越千年,穿越历史的时空隧道,领略渭南淳朴的民风和丰富的民俗,是一台大型的视听文化盛宴!若是置身现场,那将更是一种妙不可言的艺术享受。
媒体报道称:2005年《华山魂》作为渭南建市10周年生日礼物诞生,一经推出就以其恢弘大气、民族风情浓郁的特点吸引了各方关注。它将原生态的民间社火和新锐艺术组合重构,演绎了全新的渭南民间艺术。通过“生命礼赞”、“春种欢歌”、“大河神舞”、“在河之洲”、“影人春秋”、“祈天雨祭”、“五更鸟曲”、“天地社火”、“华山雄风”等九章内容,展示了华夏文明发展的历程和狩猎、农耕、寺庙、器物、民俗等多种渭南文化形态,将数千年的文化历史与渭南绕杆、抬神楼、上锣鼓、行鼓、背花鼓、老鼓、撂锣、古战船、高跷、芯子、皮影、木偶等地方戏曲以及面花、刺绣、拴马庄、高盘馍、礼馍、布贴画等民俗工艺有机融合,浓缩展现在舞台上,让观众在时空的变幻中,领略华山脚下、黄河之滨精彩丰厚的文化信息。
观看演出的群众如是评论:“这场演出,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一部历史荡漾、大气史诗般的社火震撼了全场观众,我们也真正感受到了华山的‘魂’,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千年历史沧桑和我们的先祖在创造灿烂文化中所付出的艰辛。”
树军老师欣慰地说:“时间虽已过去了十七八年,回过头再看这部史诗级舞台剧,仍然是气势恢弘,震撼人心。它是市领导和主创人员以及演职人员汗水与智慧的结晶,个人仅是尽了微薄之力量。让大家记住,曾经我们渭南也有一部撼动过亿万人心的舞台剧——华山魂。足矣!”
说到这里,他还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20世纪80年代初,刚到华山脚下,有一年单位同事的朋友结婚,便要与同事一起去参加朋友的婚礼。同事答应后,他二话没说拿出自己珍爱的提花枕巾作为贺礼。到了婚礼现场,主家把他敬为上宾。事后才得知,他的礼品很贵重。也就是在这一次婚礼上,他第一次欣赏到了老腔皮影,见识了关中风土民情浓厚的地域特色和乡土文化。
写一稿时,我曾从网上查阅了有关《华山魂》的内容,看到了这样一些消息:
2006年4月3日晚《西安晚报》报道:一台恢宏大气、民族风情浓郁的大型民间社火舞诗《华山魂》在大唐芙蓉园紫云楼北广场演出。演出得到了西安观众的高度赞誉,整台节目编排精细、气势奔放,史诗级舞台剧。
2008年7月21日至22日,大型民间社火舞诗《华山魂》参加首届中国渭南文化旅游节展演。美轮美奂的焰火表演、鼓舞社火表演、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大型民间社火舞诗《华山魂》盛大推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讨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大型活动,在三秦大地产生了强大影响。
是呀!《华山魂》是一锅原汁原味的文化老汤、一组乡情浓郁的民俗画卷、一部恢宏大气的民间史诗、一张个性鲜明的文化名片。手持《华山魂》这张金色名片,让人们再一次穿越时空,沿着司马迁的《史记》,沿着白居易的唐诗,走进渭南,走进中华民族浩瀚的历史编年,追溯渭南民间文化的璀璨……
这些发烫的诗句,无不浸润着树军老师对渭南地域民俗文化的热爱!
4.词曲,华阴老腔飞腾的“助推剂”
一声天籁般的老腔,宛若摇曵的文化风铃,划破时空,穿越历史,引领人们走进一片纯净的土地,走进一座心灵的家园,走进一段传承古老的记忆。
老腔是中国最古老的音乐之一,发源于华山脚下、黄河之滨,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老腔之所以老,在于它的老土,这种土的掉渣的表演形式绝无仅有。无需华丽的舞台,田间地头,村口麦场,一条木凳、一把月琴、一面锣、一面鼓、顺手拾起一木头疙瘩,便可击打成调,一人唱众人帮合,五六个人吆喝一声便可开场。
老腔充满了原生态的震撼美,自家的板凳、自制的琴弦、一块惊堂木、口耳相传了千年的唱词唱腔,接地气又独一无二,被称为“中国古代的摇滚”,被专家誉为“中国戏曲活化石”。老腔以其源远流长的历史,原汁原味的清香、独具特色的魅力和演唱者天人合一的神韵征服了世人的眼球!
自大型渭南民间社火舞诗《华山魂》演出引起轰动后,老腔也插上了飞腾的翅膀,从华山脚下的双泉村飞向首都和世界大舞台。
树军老师在《感受老腔》中这样写道:“欣赏老腔重要的是感受一种宣泄的情绪,感受演唱者一种忘我的状态。至于演什么内容,似乎并不重要。那迸发出的生命的呐喊,道出的历史沧桑会令你与之产生强烈的共鸣。”
老腔,他诗意的描述:
是谁的灵感之手,将你一下子
从幕后推到了台前
让我们的目光回到了两千年前
那只渡船和那些裸着臂膀
吼着拉坡的曵船汉
其实,作为自然之子
你的舞台原本就在高天厚土间
一声声撕肝裂肺的呐喊
雷霆般挺起多少坚实的脊梁
闪电般点燃多少生命的烈焰
升腾的火光中,我依稀看见
那些传承我们民族薪火
和生命张力的祖先
黄河船工的号子
京师粮仓守卒透过帐篷外
篝火和巡夜身影的创意
成就了一份厚重的文化遗产
……,……
谈到《关中古歌》的创作,树军老师对我俩深情地讲述:当年到华州区泉护村调研仰韵文化,看到鸟儿背太阳的彩陶图片,当即迸发了灵感,就有了“女娲娘娘补了天/剩块石头成华山/鸟儿背着太阳飞/东边飞到西那边”的磅礴诗句。
后来,国内一位著名女歌手与华阴老腔艺人合作,2015年12月5日在东方卫视“中国之星”节目中演出获得冠军后,立刻在全国引起轰动。因为歌曲其中的8句歌词与树军老师的《关中古歌》诗句一致,该歌也曾因此在文艺界引出一段署名纠纷的新闻。
提及此事,树军老师笑着说:“开始我没想说什么,这也是传承渭南文化嘛!可没想到事情就成了那样子。”
“当时渭南文学界的文友有人发声了,说必须得讨个说法!我就是倡导者之一。”秦川牛严肃认真地给我解释说。
“其实,这也是好事,摇滚与老腔的混搭组合,一举点燃了老中青三代人的摇滚心。拓展了华阴老腔的艺术空间,找到了古老艺术与现代文明、东方艺术与西方文化的完美结合。”树军老师补充说。
树军老师为老腔创作的诗词还很多,如《关中十大怪》《如今的好日子》《渭华起义英雄汉》《渭华愣娃铁打汉》(与员社教合作)等等。在传承华阴老腔固有艺术风味的基础上,结合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紧扣时代脉膊,融入新的元素,彰显鲜明的时代特色,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文化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老腔著名导演、树军的老搭档党安华曾多次感慨地说:“华阴老腔能够成为一张魅力名片,老路这家伙功不可没!”
5.多情重义的“老路”
随着与树军老师的频繁接触和深入了解,他不仅对渭南文化研究情有独钟,而且又是个多情重义的真汉子!在百度上输入“路树军”三个字,打开网页,就会看到这样一篇文章《寄给路遥的信天游》:
文兄路遥:
四天前,你的智慧的大脑停止了思考。四天后的今天,我和天岸兄、康美兄以及成千上万的人一起云集三兆公墓,在寒冷的风中肃立,默默的为你送行。
回来的晚上,我开始独坐,独坐在台灯下,任思绪被窗外的寒风剪裁,剪裁成一首《信天游》。你这个陕北的后生最喜欢《信天游》了,那就寄给你吧,想你会喜欢的。
浓浓的夜色里,淡淡的灯光下,现实在寂静中游离,游离成一个个时远时近的梦境;时间在寂静中消失,消失成一个个时有时无的空灵:透过厚厚的风尘,依稀可见众多精灵进进出出,个个喉咙里发出含混着铅样的声音。听得出有一个沙哑的陕北腔,那就是你了。你提着几支圆珠笔,鼻梁上架着副普通眼镜在高原上说着走着,继续丈量你的人生。
梦,不真实也不潇洒。死亡,才最真实最潇洒。不要为死亡而怮哭,生命从降临开始,不管是忍辱负重还是轻松洒脱,也不管自己的故事讲完与否,或迟或早都要走向死亡之谷。幸运的人如此,不幸运的人也如此;有名的人如此,无名的人也如此,临终前,都在玩命地抗争。或许当你写完《平凡的世界》,将那杆捏细的圆珠笔掷出窗外时,就料到你会过早地离开这个平凡的世界。不然,为什么玩命地赶写那篇《早晨从中午开始》呢?
……
去往天堂的路很远,我依稀望见你高声唱着《信天游》,背着行囊前行的身影。
文兄路遥,愿你一路走好。
就于1992年11月21日
从网上还看到了这样一首诗:
秋雨中,送你远行
——悼衣冠履师长
你远行的那一刻
阴霾的天空,大雨滂沱
一颗流星滑落
溅开追思的白花朵朵
忘不了,你经历的坎坷
从朝鲜战场班师回国
到投身于火热的新中国建设
我追寻《北雁南飞》的踪影
感受着《老炮弹爷爷》那
不忘初心的铮铮骨骼……
和老师告别,我腿重如砣
你安祥的在那里躺着,嘴角
似乎仍在诉说,诉说着
神圣的文学,需要一代代拼搏
另外他还为早逝的文友富绕、刘西良等都写过悼诗,仅仅这些文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性情、真豪杰的山东汉子,这就是树军老师人文情怀的缩影。
岁月是一首唱不完的歌。讲述树军老师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纵是有千言万语也难一言蔽之,行文此至,以其诗篇《生命,重要的是过程》作为尾声。
可能秋天没有收成
你也不要惋惜春天的播种
可能战斗没有打赢
你也不要懊悔黎明的出征
可能沙漠没有绿洲
你也不要放弃追求
可能远方没有幸福
你也不要停滞进取的冲锋
用执著去丈量你前进的道路
用信念去支撑你攀登高峰
生命,重要的是一种过程
坚实的脚印就是最好的印证
树军老师一个来到渭南工作的外乡人,竟能对渭南的民俗文化研究得如此深厚和透彻?这不得不让人惊叹和折服!
他扎根渭南文学热土,深耕这片文化沃土,解读、钻研渭南文化,用诗词曲赋传承、弘扬渭南文化,40多年坚守文化阵地,矢志不渝、笔耕不辍,进行着孜孜不倦的求索,并喜获丰富,硕果累累。
2023年国庆节那天,我和秦川牛约好准备去拜访树军老师,再进行一次补充性的采访。电话接通后树军老师说,他正在华阴观看他编剧的舞台音画《老腔有约》的彩排,随后又将去合阳忙其它事。
假日也不休?我与秦川牛肃然起敬!
秦川牛说:“好事!看来老师又有新作问世了,真令我们期待啊。逢此双节,咱俩虽不能与老师一起喝酒叙旧,那就真诚的祝愿老师,艺术之树永远常青,再续文学的神圣吧!”
作者简介:
秦川牛,原名员社教,陕西省渭南市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编剧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乡土文学专委会副主任、渭南市作家协会文推专委会副主任。“2020陕西省重点文艺创作项目”作家,多家杂志报刊“签约作家”。作品多次获得省、市、区级专题类征文头等奖。著有长篇小说《爱与火》《长寿塬》、诗歌集《文韵壶歌》等,创作舞台小品剧、影视剧等几十部。
郭红新,陕西渭南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陕西省作家协会、陕西省编剧协会、陕西省传记文学学会会员,中创文网全媒体驻陕西省首席代表作家,三级编剧中级职称。主要作品:短篇报告文学集《吉星荣耀》《倾听花开的声音》, 中篇报告文学《淬火:朱吉荣的军旅生涯》《树高千尺根深沃土》,长篇报告文学《晚霞红似火》《吉荣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