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健谈的司机
飞机快要降落,很想从高空俯瞰这块红色土地的市郊风光—走近并了解一片陌生的地域,往往是从机场市郊开始的。但美丽的南航空姐告诉我们,这座机场属于军民两用,所以在飞机降落前后不能拉开窗帘,更不能拍照摄像。于是我对这片陌生的土地更充满了好奇。
井冈山机场也就是吉安机场,是这座湘赣两省交界城市唯一的机场。候机楼和广场都不大,如同国内四五线城市渭南的高铁站一般。不过小也有小的好处,异常安静,没有那种人来人往,吵吵闹闹,让人莫名感到的压力与紧张。
载我们从机场到茨坪镇上酒店的出租车司机三十来岁,问我们可是北方来的游客?可是到井冈山来培训学习?我们答是来开一次表彰学习会,于是司机的话匣子也便打开。
井冈山所属的吉安市出过唐宋八大家的欧阳修,出过北宋大文豪杨万里,出过南宋状元、抗元英雄文天祥,出过机智过人的明朝大才子解缙,出过三千多位进士,十七位状元。出过抗美援朝万岁军军长梁兴初,出过一百四十七名开国将军……因此这地方是文武盛地,人杰地灵。
林彪当年主持修起了井冈山军用机场,如果某一天大陆发动对台战争,这里将是前沿重要指挥基地。
井冈山地区盛产一种茶叶,味道奇香,名字却奇丑,叫做“狗牯脑”。
井冈山人很爱吃辣,各样菜都放很多辣椒,你们外地人可能会吃不习惯。
……
我见过的出租车司机有很多都是健谈的人,可这位司机朋友不光健谈,更是一位合格的导游,言谈中充满对家乡的熟悉与热爱。如果不开车,他完全可以去大学里当一名历史老师,或者去做一位民俗研究者。我几乎插不上话,只能频频点头。我在朋友们眼里引以为傲的学识现在没有了发挥的余地,只有当听众的资格。从机场到酒店八十多公里的路程,虽然因为赶飞机一夜未睡,异常困乏,但因为一直在听一场生动的地域文化免费讲座,大脑竟然一直保持着清醒和兴奋。
我看到公路边上全是红色的土地,这是一种相对贫瘠却充满希望和朝气的土壤。还有不算高大陡峭的,馒头一般连绵起伏的山峰,长满苍松还有修竹,一片绿意盎然,我知道了井冈山不是一座山峰,而是一座山脉。
到了公路边一座红旗与火炬组成的巨大雕塑广场前面,司机问我要不要在这里停上五分钟,照个相,打个卡,我欣然应允。
二 朝圣的人们
开会的间隙,中午和傍晚的时分,我行走在茨坪高低起伏的山城路上。
群山包围着镇子,镇子上几条从不同方向伸向谷底的道路,以为到了谷底,再走仍然还有谷底,以为到了山巅,站在山巅远看还有高山,这是山城的风貌也是山城的性格,起伏并且深邃。
街道两边店铺不多,屋宇干净整洁,白墙灰瓦是南国的气象。我第一天到这地方来,竟然毫无陌生违和感,好像已经在这里生活居住了很久一样。
街道上游人远远超过了居民,毛主席故居、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井冈山烈士陵园,一拨拨操着各种不同口音的人们,来来往往,他们都是和我一样的红色朝圣者。
那几天一直在下小雨,在井冈山烈士陵园里我遇到一群六十开外的老者,有男有女,他们穿着统一的深蓝色T恤,胸前别着一枚徽章,步履矫健,谈笑风生,然而却没有小红帽导引,不是旅游团统一带队组织的样子。我有些好奇,凑近了看去,看到徽章上写着“陆军某某军某某团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字样,我知道这是一群经历过血与火的洗礼的老兵,他们也许劫后余生,自发的组织了这一场红色朝圣之旅,我陡生敬意。我终于一步一个台阶攀到山巅,到了邓小平亲笔题写的金色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前,这是一处制高点,能够看到周围群山环绕,看到山下点缀在群山间的楼宇屋舍。我的前胸后背都已湿透,不是因为下雨淋湿,而是因为体内蒸腾出很多汗水。
快到了中秋,不是清明,茨坪繁华街道上挹翠湖边小山岗上的井冈山革命先烈纪念塔反倒只有我一个游人,无比静谧。从小井迁移过来的无名红军战士的骨殖安葬在这里。听人说,到了清明,这里游人才会多上一点。英雄无名,无名英雄们创造了历史,却注定要冷冷清清。
天街是一条新建的风情民俗街,店铺林立,中共湘赣边界特委还有新遂边陲特别区工农兵政府矗在街上,人们却急匆匆的赶去餐饮、购物,没人在这两座干打垒的小院子前停步。我走了进去,看到毛泽东重回井冈山的大幅历史照片,伟人高大,老区群众兴奋的簇拥着他。
夜间同事邀我在天街上吃饭,几样菜肴都很清淡,看来出租车司机关于江西人爱吃辣的说法有些夸张,或者因为我的口味实在太重。我自己要了一瓶二两的本地出产白酒,酱香浓烈,从喉咙到肠胃充满火热张力,看来这才是井冈山人的风格。
一眼望去店里坐满了食客,他们都是和我一样的朝圣者。区别在于,他们是一群,而我是一个。
三 异地的乡党
我走进一间不大的店铺中,想要挑选几件商品,店主说既然来了不妨坐下歇歇脚,我们于是相对而坐。店主坐在红木茶桌后面,精心沏起功夫盅茶,淡雅悠长的茶香入喉让人祛除浮躁,也能反思历史与文化。于是便聊起西安十三朝古都,聊起陕西羊肉泡馍,聊起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相互碰撞与交融,聊起晋人东渡与宋人南迁对南方经济文化的促进与发展。这位开店做生意的三十多岁老板竟然也是学识渊博的人,这一次我终于当了平等对话者而不是被动倾听者。
店主说他并不是真的店主,真的店主其实是他的家兄,他也只是有时间的时候过来帮着照看店面。还说他有一位家嫂也是陕西人,已经嫁到这里二十多年,所以他对陕西有一种特别的亲近。
那天下午我有缘见到了那位陕西女子江西媳妇,一句陕西话的招呼便互相确认了对方乡党的身份。女人个子很高,长相不错,二十多年前在广东打工时认识了现任老公,于是情投意合,结成连理,携手回乡创业,在茨坪街上开了包括这家店在内的三四家店铺。看得出女人家庭生活幸福和睦,兄弟妯娌之间关系也都相处的不错。然而二十多年乡音未改,依然怀念故乡。
女人说她是陕西武功人,一年能回老家两三次,现在仍然怀念陕西的四季分明,受不了南方江西的潮湿炎热。感叹家乡关中平原地势平坦,教育发达。带着孩子回到老家,孩子最爱吃姥姥做的汤汤面(旗花面)。异地他乡遇到陕西乡党让我心情愉悦,也不由感慨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即使远嫁两千里,仍然怀念着自己的根脉。同时又生出很多悲凉,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人们的脚步走的越来越远,远距离通婚甚至远走国外,若干年之后,他们身上的地域文化印记终将消亡,人们相互之间多了更多相似而少了更多差异,这是时代的幸运还是时代的不幸?
我们陕西方言聊天的时候,女人的老公和兄弟坐在一旁插不上话,女人因此也感到一丝骄傲,我能理解她偶然遇到陕西乡党,就像回到陕西家乡一般的开心与快乐。
女人告诉我她的名字叫林淑雅,邀我有时间了再去店里喝茶,我接受了她的邀请,但心里知道这需要某种缘分。
告别井岗的那天天依然阴着,这次开车的出租车司机是一个沉默的人,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我刚好能闭上眼睛假寐,稍微放松一下几天来有些疲惫的身体。坐到了飞机上,邻座一个女孩全程没有和我说一句话,只是热情的帮我来回递着东西。要下飞机时她忽然说,付老师,能不能加您的微信,我听过您讲课。
原来她是我的粉丝,这让我很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