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创生命奇迹的抗美援朝文艺老兵刘鸿烈--冯宝哲
2023年12月15日10:56 来源:渭南文艺网

刘鸿烈

       刘鸿烈(1927~2018)陕西省蒲城县苏坊镇义门村人。出身于农民家庭。七岁开始在本村义门村学校上小学,后转入富平流曲通川小学、富平北浦村小学,1942年又转入卤泊滩小学。1943年高小毕业。在小学学习期间,14岁即参与《巾帼英雄》独幕话剧的演出,扮演女主角,宣传抗日,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获得了群众的赞誉。高小毕业后,为了躲避壮丁,经人牵线,长途跋涉,到四川阆中,以家在山西河津的名义,考入了安置沦陷区流亡学生的国立第四中学,享受公费待遇,吃住学费全管。1946年5 月初中毕业。本来准备找寻职业,但是几经辗转,仍未如愿,便于同年11月又入收容原流亡学生的重庆市立第二中学学习,1947年1月曾参加该校因北大沈崇事件而引发的抗议美军暴行的示威游行。1949年4月又参加了该校声援南京学潮,要求国民政府接受中共提出的和谈条件的学生运动,罢课多日,赶走了反动校长涂清宇和分校主任李定权,使他第一次受到了革命的锤炼。同年6月高中毕业,在同学的帮助下在该校经营小卖部不到半年,11月底重庆解放,他立即踊跃报名,于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为军政干校学员,1950年,因为他会拉二胡爱唱歌被分配到十一军三十一师文艺工作队。他凭借在学校学习的文化知识和能歌善舞多才多艺的特长,在部队做文艺宣传工作。当时正是解放大西南战役的最后阶段,大批国民党部队起义投诚。他接受的第一项任务便是参加改造起义部队的工作。白天配合连队军代表对起义士兵进行宣传教育,有时整连集合,教大家唱革命歌曲;晚上就搭台挂上汽灯,轮流到各起义部队演出,宣传党的思想和解放军的政策。他当时拉京胡、拉二胡、弹三弦、说快板、说相声、唱歌,一专多能,和战友三五人就能完成演出任务。随着改造工作的顺利进行,起义官兵的觉悟不断提高,短短几个月,圆满地完成了组织所交付的思想教育的光荣任务。

       大西南解放后,国军溃散的武装部队和潜伏的特务,勾结地方恶霸、保甲豪绅和反动会道门头子,与当地土匪同流合污,形成了一股反动力量,严重的威胁着社会的正常秩序和群众的生命安全,黔东北人民深受其害。1950年7月,刘任三十一师文艺工作队乐器组组长,参加了贵州剿匪战役,该师先后解放了正安、印江、道真等县城。他和战友们按照领导的指示,深入基层,挨家挨户发动群众拒匪、抗匪,召集群众大会宣传剿匪政策,动员土匪亲属规劝为匪者迷途知返,从心理上猛攻,取得显著收效,不少土匪武装在党的“坦白从宽,抗拒从严,首恶必办,胁从不问,立功受奖”的政策感召下,分化瓦解,缴械投降。不到三个月,自动放下武器的觉醒者即达1000多人,被编了3个大队。他还不避艰险,不怕牺牲,直接参与抓匪斗争,完成了领导交给的各项艰巨任务。由于他事事带头,团结群众,关心集体,成绩显著,在剿匪全过程中表现突出,经全体队员评定,荣立“甲等功”一次,受到了部队的隆重表彰。

       1951年1月,刘鸿烈所在的三十一师奉命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一军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二军序列,出川北上,进抵河北省晋县地区集结。1951年春,刘任第十二军三十一师文工队班长,随部队于3月25日跨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连续行军半个多月,按指定时间到达目的地后,于5月14日参加了第五次战役。因大部队受阻,5月20日深夜,部队命令他和另一个同志带领六个担架队员,抢救留下的伤病员,他们一边奋力抢救伤病员,一边冒着敌人的炮火追赶部队,在敌人炮弹如雨封锁的公路上,克服重重困难,带领全体担架队员和救护的伤病员,走了一天一夜,到第二天下午终于赶上大部队。因此,荣立“大功”一次。

中国人民志愿军31师文工队全体战友1952年夏于朝鲜金城前线苏谷留影 (后二排左三为刘鸿烈)

部分文工队员1952年在朝鲜金城前线 (左起:后排第二人为刘鸿烈)

部分文工队员合影(前排左七为刘鸿烈)

       1951年11月在金城防御战中的一天深夜,文工队在山洞为师庆功会演出,在归途中遭到敌人炮击,损失惨重。他从河水里救起了一名被炮弹炸伤了腿的女战友,当时这位战友血流不止,为了让她减少痛苦少流血,刘就趴在地上背这位伤员爬行,在其他战友的协助下很快通过了敌人的火力封锁线,荣立“三等功”。被救的这位战友全班八个人,在这次炮袭中,牺牲了三位,其余五位全部负伤。这位战友也是为保护战友而负伤的,最后截肢,没有掉过一滴泪,没有喊过一声疼,常用哼唱革命歌曲来缓解自己的痛苦。刘曾赋诗一首抒发自己当时的感怀;“子夜归来星斗稀,火光闪烁炮声急。玉女护友截肢体,巾帼笑对无悲凄。歌声朗朗苦若乐,铁骨铮铮险如夷。中华儿女多壮志,抗美援朝血沾衣。

文工队员上甘岭阵地演出(左侧拉二胡者为刘鸿烈)

刘鸿烈在上甘岭

演《快板剧》为击落敌机、活捉美国飞行员的战友们庆功(右一表演者为刘鸿烈)

       1952年冬,刘鸿烈所在的十二军三十一师奉命开赴西线投入上甘岭战役。11月初,到达五圣山作战地域。此役之激烈残酷为前所罕见,特别是炮兵火力密度,已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最高水平。敌人对五圣山前沿高地的袭击特别猛烈,使用了火炮300多门、坦克170余辆和飞机100多架,共出动约3000余架次。火力密度高达每秒落弹6发,每平方米土地上就有76枚炮弹爆炸,在敌我双方的炮火下,一米高的树杆竟密密麻麻地嵌有几百个弹头和弹片,一面烟熏火燎的战旗布满了281个弹孔,总面积不足两平方公里的阵地山头被削低了两米。在这样险恶的情况下,他们这支打不垮、砸不烂的文工队又活跃在战地的山谷中。战友们精神抖擞,朝气蓬勃,冲破封锁线,下到连队,深入前沿阵地,在战火中为战士们演出,他们用激昂的音乐和歌声以及打动人心的表演振奋战士精神。所到之处,歌声嘹亮,一片欢腾。虽然随时都有致命的危险,但是大家为了保卫祖国,宁愿献身疆场,不怕血染战袍,出生入死,百折不挠。他们看到战士们挖坑道,面对坚硬的石头,由于炸药缺乏,硬是靠镐头、钢钎,一镐一镐的挖,一钎一钎的钻,便现场编出快板:“这位同志干劲大,艰苦疲劳他不怕。铁锤打在钢钎上,打得石头冒火花。要问这是为了啥?这是为了保国家。大家向他来学习,消灭敌人再回家。”战友们坚守半个多月,硬是靠顽强坚定的信念和不怕死的精神,前仆后继,越战越勇,终于打败了敌人,取得了上甘岭战役的最后胜利。志愿军在此役中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此役之后,美军再也没有向志愿军发动过营以上规模的进攻,朝鲜战局从此稳定在“三八”线上。不仅奠定了朝韩的南疆北界,还换来了东亚地区几十年的和平。刘鸿烈在此役中因带领一组文工队员冒着炮火深入前沿阵地为战士们演出而荣获师部通令嘉奖。195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朝鲜战争胜利后,他获得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军功章两枚。

佩戴抗美援朝纪念章、功勋章和赴朝慰问团赠的纪念章的刘鸿烈

1956年佩戴少尉军衔的刘鸿烈

       1954年4月回国,调任十二军二三六坦克团俱乐部主任。部队驻地在浙江省江山县,1955年被授予少尉军衔。1957年11月被选送第一坦克学校政治队到北京学习,参加了该校文艺演出队,成为骨干成员,1958年3至7月,参加了十三陵水库的义务劳动,并经常活跃在工地进行文艺演出,受到了领导的重视和各界群众的好评。1959年5月被选入军委装甲兵直属代表队参加了全军文艺汇演,受到了毛主席和中央首长的亲切接见

1959年11月28日,第一坦克学校内举行大规模的新式坦克、装甲车展示演练活动结束后,朱德、贺龙、罗荣桓、聂荣臻和叶剑英等元帅与参加演练的人员合影留念 。前排左起:第二向仲华政委,第五肖华总政治部主任,第六许光达司令员,第七苏联专家,第八陈赓大将,第九罗荣桓元帅,第十朱德委员长,第十一贺龙元帅,第十二聂荣臻元帅,第十三叶剑英元帅,第十四谭政大将(第二排左起第九人(陈赓大将之后)为刘鸿烈,1959年11月28日摄于装甲兵第一坦克学校)

       1959年7月调军委装甲兵总部工作,任技术部政治委员办公室宣传教育助理员。1962年晋升为大尉军衔。1965年任装甲兵后勤部政治办公室干事。1970年任装甲兵司令部干事。1978年任直属政治处俱乐部主任。1981年获装甲兵司令部通令嘉奖一次。1982年任副师职俱乐部主任。

       1984年退休,他被安置到北京市海淀区西翠路军休所。退休生活,快乐幸福!丰富多采!

       最后且赋《礼赞英雄刘鸿烈》七律一首,以为本文作结:

玉树临风英气扬,疆场驰骋战功庞。

歼敌灭匪除贼寇,抗美援朝保梓桑。

灿灿鸿辉昭赤胆,熊熊烈火炼金钢。

艺高德硕秦川汉,装甲兵中一栋梁。

【编辑:渭南文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