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絪缊河山映辉——读贾平凹长篇小说《秦岭记》《河山传》有感 作者:杨荔佳
2024年05月30日09:43 来源:渭南文艺网 阅读次数:132

上世纪1984年,贾平凹的中篇小说《腊月·正月》获得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这篇小说是我读的第一部贾平凹的小说。当时我刚上高中,对文学还只是朦朦胧胧地喜爱。上小学的时候,我就喜爱读小说,《岳飞传》、《杨家将》、《说唐》、《明英烈》等等评书话本小说在玩伴间传阅。小学毕业那年,暑假,我无意中收听到路遥的小说广播剧《人生》,那是我接触到的第一部当代小说。虽然那时候自己还不明白小说的真正意义,却被小说反映出的那个时代的人生悲剧所打动。一年后,父亲携全家农转非到百公里外的蒲白矿务局矿区。而《腊月·正月》是我第一次阅读到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有的只是对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物各自的境遇,人与人、新与旧思想的矛盾冲突。这篇小说令我耳目一新,原来小说还可以不需要曲折动人的故事,照样可以引人入胜地令人看完。过后,我又读了贾平凹老师的长篇小说《商州》,中篇小说《白朗》《五魁》,小说改编的电影《野山》。

时间很快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我放弃上技校,入伍当兵到临潼。在部队,我用有限的津贴买了许多书,《战争与和平》《平凡的世界》《早晨从中午开始》《白鹿原》还有贾平凹老师的《废都》《白夜》等等小说。那时候,文学“陕军东征”大有陕西文学就是中国文学的气势。看到贾平凹老师的《废都》后记,《废都》的创作最初是在铜川耀州的一座水库上。盛夏,每年都有人下水被淹死的水库是贾老师祛除溽热暑气的游泳场。冬季,贾老师带着厚厚的《废都》初稿从户县转到我的家乡大荔,一个渭北县城的北郊,名叫邓庄的小村落朋友(马健涛)家里改稿。而我家祖屋也就在与邓庄紧连着的邓营村。后记中,贾老师在农家院落二楼一间房中专心改稿。清晨,青烟袅袅的村巷里鸡鸣狗吠,不断有小商贩的叫卖声传进房间。傍晚,朦朦胧胧的雾霭渐渐在渭北大平原上升起,村巷里狗在叫,邻家养的鸡扑棱棱往树上飞。每每看到此处,我都会因贾老师曾在大荔创作这部传世杰作而感到自豪。创作长篇小说《废都》的日子,是贾平凹老师人生最苦闷的时候。贾老师说这本书是安妥自己灵魂的一部作品。《废都》出版,一时洛阳纸贵,评论和读者的赞誉、诋毁尘嚣炽盛,贾老师的生活跌入人生低谷。在一篇文字中,贾平凹老师写到自己和爱人办完离婚手续分手,他推着自行车离去,回头朝着目送他过桥,隔河相望的曾经的爱人喊话:“回去,给娃做饭”。那一刻,我们怎能感受不到在社会经济建设迅疾发展的情形下,一名知识分子面对社会价值更迭,人生茫然,求索与坚守的生活状态。纵观世界文学史,但凡在文学事业有大成就的文学家,往往都是在他们人生处于大苦难的时候,就会有传世大作品诞生。同样,但凡在一个时代,一部作品面世引起轰动,最后却又被禁毁,那么,过上若干年,这部作品一定会在经历时间的历练后重生,被社会大众所认同,所礼赞。这样的作品,一定是有生命力的,能传之后世永不泯灭的。我们家乡大荔因为《废都》名扬中国文学、名扬世界文学。

三年兵役期满,我带着满满两箱子书回家。在自己青春的岁月里,我也尝试着写了一部中篇、数个短篇小说。参加工作后,我一直默默关注着文学,文学成为我深埋于心底的一个梦想,一个很少示人的秘密。

近几年,贾平凹老师每年都有长篇作品问世。我一直关注着贾平凹老师的文学动态。《怀念狼》《高兴》《秦腔》《高老庄》《山本》《带灯》《古炉》《秦岭记》《暂坐》以及新近出版的作品《河山传》。长篇小说《废都》获得法国费米娜文学奖、《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暂坐》获得第二十二届《当代》文学拉力赛“年度长篇小说总冠军”。《秦岭记》是以古小说笔记体创作的长篇小说,获得2022年人民文学长篇小说奖。我读过后,感触很深。

《秦岭记》开篇第一句话,“写好中国文学的每一个句子”似乎是贾平凹老师对自己专注文学创作半个世纪,对自己如何对待中国文化,如何对待中国文学而给自己作的一个最基本要求。也似乎是在中国文学界提出了一个倡议,尊崇我们中华民族数千年来无断代的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博大精深,包容性极强的优秀品质。《秦岭记》,作家凭借自己生于斯、长于斯,自己的生命与中国的龙脉秦岭山脉血肉交融,血管里流淌着的血液与秦岭戚戚关连,永远不会割裂。作家在小说第二节写道:“中国多山,昆仑为山祖,寄居着天上之神。玉皇、王母、太上、祝融、风姨、雷伯以及百兽精怪,万花仙子,诸神充满了,每到春夏秋冬的初日,都要到海里去沐浴。时海动七天。经过的路为大地之脊,那就是秦岭。”这活脱脱就是在小说开篇,点明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和昆仑山、秦岭融汇在一起。作家胸怀大志向,要求自己的每一句话都要对得起中国传统文化,以写好中国文学的每一句话的精神,努力探掘中国传统文化初始的生成状态,探究中国传统文化最初最原始面貌。

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一步步深入,欧美文学,具有世界最高成就的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在国内广泛推介。那时候,在我们文学艺术领域曾流行这样一个认识“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想贾平凹老师写作《秦岭记》的初衷,就是以我国古代小说萌芽时期最简单,最朴素,最直观的笔记体形式,借鉴最具有我国本土化特色的神鬼、传奇、荒诞、神秘等等表现手法,(都说欧美荒诞派,其实荒诞派的老祖宗就在我们中国)营造出中国传统文化在远古鸿蒙初始状态,与氏族生存,生命繁衍息息关联、紧密牵撤在一起的混沌模样,竭力使小说文字笼罩在富于生命烟火气息、雾气蒸腾的絪缊情境。一句话,贾平凹老师极具心力要还原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存在的最原始、最根本底色。长篇小说《秦岭记》是贾平凹老师文学创作中的又一具有创新,具有高度之作,《秦岭记》应该是他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代表作。

2024年初,贾平凹老师的长篇小说新作《河山传》获得2023年《收获》杂志年度优秀长篇小说奖。我读小说一直很慢,用了大约一个月,专心阅读了《河山传》,感悟颇深。

小说《河山传》主人公洗河生活在西安城北二百里外的崖底村。他心性顽劣、不失本真、天禀异象(脚有12趾),长相奇丑,有过目不忘之慧。洗河总闯祸,父亲三天不打,就会上房揭瓦。父亲在西安打工,意外坠亡。母亲为他操劳,病故离世。失去父母的洗河无意中遇到以爆米花为业,走乡窜村,实则是借机寻访被拐卖了的女儿的楼生茂。洗河第一次离乡出走,跟随楼生茂流浪混日子。和楼生茂分别后,洗河带着爆米花机子回到村里,又和耍小万林厮混在一起,总干些没名堂惹祸的事。洗河争取到村上照顾,当上护林员。然而他耐不住寂寞,私下把护林工作交给万林。万林对护林工作不负责,造成失火,林木烧毁严重,洗河害怕承担责任坐牢,便离家出走来到西安城打工。

初到大城市,洗河在劳务市场揽活,捡到一张罗山的名片。罗山的名头很大,洗河就想跟着罗山闯天下,有心找罗山。小说极富戏剧性地演绎了洗河拉横幅找到罗山,从此洗河罗山,“河山”相会。本来八杆子打不着的两个人,从此命运纠结在一起:一个是人前呼风唤雨,八面临风自在随性的民企老总;一个是心性顽劣,不失本真、鞍前马后尾随大老板的跟班马仔。作家浓笔重墨谱写一个农民工和一个大老板相携二十多年,在社会经济建设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河山”二人不失本真,顺势应变,荣辱与共,“相映有趣”的现实生活经历。然而,繁华掠影,云烟具散,只留下令人慨叹唏嘘的命运结局。

小说结尾,开有煤矿、酒厂、印刷厂、酒店、房地产生意的罗山意外被跳楼自杀的女子砸中身亡。洗河因管理罗山在秦岭山中所建别墅,和罗山雇来给父亲当保姆的梅青日久生情,结婚,生有一女鸽子。最终,鸽子出落成模特,嫁给从加拿大陪母亲回国,继承了父亲罗山事业的罗洋。洗河、罗山最终成为一家人。

贾平凹老师以小人物洗河,大老板罗山的不同生活境遇,反映我国(两个主人公的名字组成“河山”)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社会生活、人们思想意识的变迁。作家运用炉火纯青的语言,娓娓道来。不显山,不漏水,在不掺杂个人感情倾向的语言情境里,对社会现实生活中,人们行为的美与丑,善与恶,让读者自己体察与评判。在平淡的生活琐碎叙事中,令读者感悟当代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人性。

《河山传》不失为贾平凹老师笔耕不辍,又创作出一部故事情节诙谐有趣,反映我国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真实的现实生活的优秀作品。



【编辑:渭南文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