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关中面师》,品味乡愁记忆---祁吉寿
2024年06月17日16:09 来源:渭南文艺网 阅读次数:86

法国大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作家赵军锋就具备这样的眼睛。

一根面条,就像神奇的琴弦,可以演奏出动人的生命乐章。作家赵军锋就是乐曲的演奏师。

文学是石,敲出生命之火;文学是火,点燃生活的的灯;文学是灯,照亮人生之路;文学是路,引你走向光明。

毛泽东说过,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同时又反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关中面师》这部小说就具有这种哲学特征。

端午节前夕,高新区作协党升桦主席送来了渭南籍作家赵军锋的长篇小说《关中面师》.全书泱泱四十万言,穿越半个多世纪,关中大地上演绎的社会悲剧镜头转换,抗日烽火风起云涌;生活在关中大地上的各色人物粉墨登场如影随形;挣扎在兵匪战乱和贫困交加中的芸芸众生颠沛流离苦不堪言。捧书而读,既像看了一部扣人心弦的电视连续剧,又像欣赏了一组弥漫着乡土气息的人物画卷。

我们知道,赵军锋先生是一位从渭南这片土地上走出去的作家,他青年时投笔从戎,转业后工作于京城,无论是军营还是京城,笔者以为,几十年来令他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的,还是对生他养他的这片土地的深情。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萦绕于他脑际的是父老乡亲的言笑身影,锅碗瓢盆的交响乐唤醒了沉睡的梦境,油泼面的清香中飘荡着一个个消失的身影。当我手捧《关中面师》时,我分明感到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时代气息扑面而来。作者用饱蘸深情的笔调勾勒出了一段九曲回肠的心路历程,再现了一道隐匿在历史烟尘中的社会风景。

高尔基说,文学就是人学。福楼拜说,文学就像炉中火。文学作品的传递和影响,就像火种从一个人传给另一个人,不仅点亮自己,而且温暖他人。《关中面师》这部长篇小说就具备了这种社会功能和人文价值。作品中所描述的社会形态与人物,不仅是特定时期关中农村政治经济的一面镜子,书中跳动的特定时期的社会脉搏,风云激荡的时代潮流又培植和孕育着未来社会的种子和萌芽。阅读这部小说,可以使读者获得启发和力量,就像被火种点燃了一样,进而影响和改善自己的生活。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赵军锋先生是一位具有人文情怀的作家,他怀揣虔诚的赤子之心,倾注满腔的乡土之情,和着血泪之笔墨,沉迷于乡土风情的传说轶闻,搜理着面食文化的蛛丝马迹,徜徉于如烟往事的时空长廊。我们应当感谢赵军锋先生,是他艺术的再现了关中乡村生活的风情,真实的回放了乡贤对民间传统的守望,对悲惨命运的抗争,演绎了如泣如诉的情仇与歌哭。作者用精雕细刻的笔法勾勒了一位乡村厨师坎坷悲惨的生命轨迹;浓笔重彩的描绘了一个家族四代人悲欢离合的哀愁与记忆;用蒙太奇的手法的摄取了一部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关中农村风雨飘摇跌宕起伏的社会变迁历史。

无论是抗日的烽火连天,还是解放战争的风云激荡,生活在动荡年代的底层百姓,生存犹如风中灯,身世犹如雨打萍。百姓生活筚路蓝缕,家族兴衰峰回路转,情仇交织于情理之中,生死无常于意料之外,观之让人慨叹唏嘘,进而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

鲁迅诗云:“文章如土欲何之,翘首冬云惹梦思。所恨芳林寥落甚,春兰秋菊不同时。”《关中面师》这部小说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特色,小说的情节构思新颖引人入胜,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栩栩如生。无论是慈悲为怀悬壶济世的张先生,还是耿直倔强,略带江湖匪气的刘孝喜、善良敦厚爱面如痴的刘孝福、粗通文墨攀荣附贵的刘孝贤,乃至嫉恶如仇善念不泯的巧儿、善良贤惠爱子如命的顺叶,朴实憨厚知恩报恩的瓷锤,厚道诚实通情达理的章氏父子,包括愚昧自私可怜可憎的田豆颗,无不勾画的入木三分活灵活现。在人物形象的勾画上,显示了作者游刃有余的文字功力。

毋庸讳言,有一千个《红楼梦》的读者,就会有一千个林黛玉,笔者认为,就情节构思而言,顺叶之死,和巧儿的结局交代尚有推敲的必要;在书中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方面,尤其是文白夹杂的语言似乎还有牵强生硬之嫌。

然而瑕不掩瑜,这是一部成功的小说,假如拍成电视剧,相信能创造很高的收视率。

赵军锋通过他笔下的人物告诉读者:如果一个人把平凡的事做到极致,就可以变得不平凡。

文学所以神圣,因为她敬畏的是生命;作家所以崇高,因为他唤醒的是心灵。我相信文学的力量,一个有历史责任感的作家,如果他用生命在写作,他就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生,他就可以踏上人类历史的伟大行程。

著名文学家蒲松龄说过,痴者为文文必工,痴者学技技必良。人有善念,天必佑之。赵军锋先生之于文学,已达如痴如醉的境界,我相信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我期待能读到他更新更美的作品。

2024.6.13.于龙源新村听泉屋灯下

【编辑:渭南文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