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拜读了纪大海、任小岗二君撰写的大型革命秦腔剧本《战神包森》,深深被剧情中带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事迹所吸引、陶醉。感动之余,由此想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包森是蒲城县三合乡义龙人。他在抗日救亡运动中的英雄故事,蒲城人几乎家喻戸晓,曾被写进小说,写进散文,写进诗歌,被推崇、讴歌,被大书特书。然而以戏剧搬上舞台者尚不曾见到。戏剧毕竟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的艺朮工程,染指者寥寥。我们能欣赏到革命秦腔剧本《战神包森》,当要感谢剧作家纪大海、任小岗二位在戏剧创作上的馈赠和奉献了。
《战神包森》创作题材抓的好。题材的丰富多样性和典型性,给塑造人物形象在素材的供应上有着足够的挑选余地,不存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苦恼。
包森在持久的抗日战争中,以多谋善断,英勇果敢打了几十场胜仗,战绩为全冀东之冠,其中第四场中的苦肉计,以活捉日本天皇表弟赤本大佐最为有名。包森运用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在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应用中,常常别出心裁地创造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奇迹。剧中所凸显的那些感人的事迹,极大地丰富了包森的英雄形象。这对于我们关中地域、三秦大地,乃至整个中华民族所产生的影响和教育意义,都是一笔不菲的精神财富,也是新时期我们前进路上战无不胜的精神力量。
可以断言,没有故事就没有戏剧。戏剧的本质在于它的故事性。戏剧所展现的故事通常是以剧本为基础,通过演员的表演和舞台设计来呈现的。剧本是戏剧的基础和灵魂,它包含了故事情节、人物角色和对话等内容。演员通过表演将剧本中的人物和故事呈现在舞台上,通过对话和动作来展现角色的性格、情感和冲突。观众在看戏的时候,往往与剧中人物有同呼吸共命运的感覚。是因为剧作家在创作时,成功地运用悬念,矛盾冲突等艺朮手段,让剧情在推波助澜,起伏跌岩中造成惊心动魄的氛围去牵动观众的神经而所为。
而细观《战神包森》,各场都有引人入胜的故事统帅剧情;戏剧的情节也具有悬念和转折,让观众在欣赏的过程中充满期待和惊喜;而且每场到最后都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高潮,始显山露水,给观众心理需求上一个意想不到的满足。世界文学巨匠托尔斯泰曾强调,“把艺朮打击力量应放在故事情节的最后”,大约就是这个意思。
然而各场戏(即折子戏)之间,即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有相互间内在的有机联系。它们仿佛是一个枝桠上渐次绽放出的花朵,都在为一个全局一个正体服务。而《战神包森》各场之间都非常逻辑地恰到好处地做到了艺术上的整合和焊接,都在为一个整体的美,为雕塑包森的英雄形象做好服务。
戏曲语言主要体现在唱腔上。我在吟读剧本唱词时,觉得明快,流畅顺口。至于对唱词中平仄关系的运用,没有深入接触,故不敢妄加评论。既使在平时写诗时,往往凭自已的语感去衡量以决取舍。但我尊重的是内容,形式倒是其次。我在《战神包森》唱词的欣赏中,总觉得它汹涌着流淌着一股浓郁的诗意。例如,包母给包森缝衣裳时那段唱词,简直是发自肺腑的一首抒情诗,如“鲲鹏大志写在蓝天上,妈盼儿早成国家一栋梁”,这是一个中国母亲何等的胸怀!再有第七场包森在“我是人生的赢家》中,唱的连续九个“赚得”的排比句子的唱词,展现出一幅大气磅礴、撼天动地的豪迈气派。
总之,《战神包森》深入浅出、形象直观地传颂着中国革命长河中可歌可泣的冀东抗战故事,以战神包森事迹映射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这部自带红色基因的作品问世,有助于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在体会历史情境、把握历史脉络中更加深刻全面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当然,作为一部革命历史题材的主旋律戏剧作品,《战神包森》还有许多不同凡响之处,然再写只怕有些赘述了,仅就此打住。
作者简介:陈绪发,笔名石堡,陕西省作协会员,陕西省杂文学会理事,陕西省文学创作研究会《新天地丛书》副主编,蒲城县文学艺术研究会名誉主席。曾任陕西日报特约记者。蒲城县第二批拔尖人材。曾在《人民日报》《陕西日报》《西安晚报》《书海》《延河》《共产党人》等20多家报刊杂志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诗歌等300多篇。出版有散文集《野山随笔》、报告文学集《大路千里》、工具书《赠言小辞典》。与文友合作出版《奥秘故事大覌》《光辉的足迹》《今文观止》《新诗观止》《大路雄风》《中学生千字文》《花蕾初绽》等。曾多次获省级报刊和出版单位的大獎。个人传略录入《中国当代艺朮界名人录》《世界文化名人辞海华人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