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早上7点多,小岗来电加我微信,发来他和纪大海合写的秦腔现代戏《战神包森》。我先是一怔,一个个擅长写报告文学、新闻通讯的,怎么玩起写戏了。怀着惊讶,一连读了几遍,直呼大海呀、小岗呀,你们真行,这可是跨界之作。今年刚赶上国庆75华诞,明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这是你们一份厚重的献礼之作,也是蒲城人写蒲城人,讲好蒲城故事的得意之作,概括起来一句话:一部充满激情,富有“三量”的力作。
一是作者有胆量,敢用秦腔表现现代革命题材
提起包森,无人不知,谁人不晓!他出生于蒲城义龙村,早年求学,两次入狱,投身农民运动,加入中国共产党;深造于延安抗大,开辟盘山革命根据地,周旋于敌后,活捉日本天皇表弟赤本,威震日本朝野,名扬中外;惜天妒英才,壮烈殉国,长眠于冀东平原,年仅31岁。叶剑英元帅将其比为中国的“夏伯阳”,成就为抗日英雄,一代战神。上世纪60年代电影《平原游击队》李向阳的原型就是包森,上世纪90年代电视连续剧《剑吼长城东》主要反映包森的壮烈一生,尤其是主题歌“千里击强虏,剑吼长城东,壮岁国难死,悲歌燕赵风。”唱响冀东大地,百姓传颂不止。
话说回来,如此重分量的人物,没有一定的胆略和气魄,是不敢提笔写戏唱包森的。大海和小岗敢揽瓷器活,他们并不与电影电视争高低,而是真人真名写英雄,填补包森战神戏曲舞台之空缺,也算是锦上添花吧。这就是量,胆量和肚量。诚然,秦腔剧和影视专门写唱蒲城人物不乏凡例,《王鼎尸谏》《二虎守长安》《水圣礼仪祉》,再者《西安事变》中,杨虎城将军逼蒋抗日的英雄场面;还有电影《智取华山》是描写侦察英雄刘吉尧的传奇故事。包森作为同时具有共产党人的形象、抗日英雄的形象、一代战神的形象,要搬上秦腔舞台,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特别要避免戏曲同质化,肯定是查证史料,精细选材、精心打磨,反复推敲,历时两年,终于成品。
二是剧本有容量,七段折子戏概括了战神一生
容量就是数量和质量的统一。全剧剧情通过序曲和七段折子戏,徐徐展开,别出心裁。序幕则由当年日本战俘谢罪入场,引人入胜;而且这是一个真实的新闻。整个剧本以战事为载体,一字铺列,抗日救亡、舌战典狱长吴天理;辞别父母北上延安进抗大,请缨抗日挺进冀东前线;定下苦肉计,活捉天皇表帝赤本;巧设口袋阵,火烧武岛骑兵队;刀劈伪团长,果河大战歼敌千余人……正是以积小胜成大胜,积少胜成多胜,才成就了名扬天下的一代战神。随着剧情的深入,不断表现了包森在国与家、忠与孝、敌与友、爱与恨、荣与辱、义与利问题上的立场和观点,展示了一个军事指挥员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的气概与智慧,更表现了一位共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品格和魄力。
剧情在人物性格和表现力上,并不一味追求“高大全”,而是把英雄当成活生生的人,一个有七情六欲的人。这一点做的相对信服,本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为了剧情需要,两个年轻的青年学生,一个秦英,一个杨娜,对比鲜明,在包森与秦英身上巧妙的融入了一些朦胧的情愫,比较合情。他们二人从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同甘苦共并肩战斗、到包森壮烈殉国,表现了同心同德,同向同行的珍贵的革命友谊,既给人一种悲壮之感,又符合人们对剧情圆满的期望。
戏曲表演本是唱、念、做、打一体化艺术手段,也是声、景、型动静相结合的艺术表现。传统戏曲“一桌二椅”守旧式的舞美虽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但随着电影电视的“大举入侵”,人们接受文艺生活的渠道极其广博,观众审美观也在不断更新。《战神包森》整剧编排在情景设置、人物对话、场次连贯、背景转换上,不仅具有民族文化的延续性,还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来陪衬和创造,揭示着戏剧的无穷意蕴和时代神韵。
三是思想正能量,构筑文艺高地弘扬抗战精神
戏剧是艺术品,属于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领域第二种表现方式,但必须服从、服务于经济基础。作为文化形态的戏剧之作,产生并服务于经济社会和政治;有人把文艺形象地比喻为社会前进的号角,它是克服困难,战胜敌人的强大思想武器,在特定条件下,文艺是插入敌人心脏的一把匕首,可见一首歌、一出戏的力量之广大,影响之深远。这正是剧情的正能量所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诞辰75周年之际,《战神包森》杀青于八月,正好与日本宣布投降时间契合;《战神包森》搬上舞台,无疑是对伟大抗战精神的再现,更不时地唤醒人们的忧患意识,警惕西方亡我之心不死,引导人们牢记历史,珍惜和平,高唱“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义勇军歌,在党的旗帜下,前进在伟大的强国建设征程上。
戏剧的精髓在语言。好戏在唱腔,好看在做功,剧本在语言上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蒲城方言、地方特色,比如“城”不念“cheng”念“keng ”“我虽不是牛兽医,但能看到你肚里”“倒牌子、羞先人”“河有两岸,事有两办”;秦英问包森,“人人都说蒲城人大气,啥意思?”,他说“舍血舍命不舍义,爱国爱民不爱财”;在唱段设计上,有赞颂王鼎、井勿幕、杨虎城、李仪祉等唱段,还有一大段“九赚联唱”,整个唱段跌宕起伏,荡气回肠。对于“千里做官,都为吃穿”的极端利己主义做了尖锐的批判,对于什么是“赢得”做了明确回答。这正是对时下社会上那些依然执迷不悟、不收敛、不收手的官僚腐败现象的无情鞭笞。剧情对于爱情因素给予恰当的暗示,抛弃了时下荧屏上出现的庸俗、低俗和妩媚的倾向,既不在房间床上嬉闹,又不在酒店舞厅狂躁,完全融入当时抗日战争复杂残酷的环境之中,是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考验的。
总而论之,《战神包森》丰满地刻画了一位成熟的军事指挥员,对敌斗争威武、足智多谋、视死如归的伟岸形象和人格力量;其立意高远,选题标准,感染力强,是一部宣传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充满激情的好剧本。期待着它早日搬上舞台,传播八方。
作者简介:屈忠禄,陕西蒲城上王人。生于1955年10月,大学毕业,中共党员。1974年底参加工作,当过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历任蒲城县尧山中学党支部副书记,县委理论教员、县委党校办公室主任、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副主任、信访督查室主任。长期从事政治理论教育和宣传,曾参与地县招转、中考命题,受聘为中央党校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大专(函授)蒲城班(点)讲授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平生以来,以阅读、书文、诗联、书法是爱。20余篇通讯、论文、评论、调研等见诸于省市党报党刊和学术杂志,主笔《上王初中校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