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大海、任小岗编写的《战神包森》刷本,着力刻画了包森这位足智多谋、指挥果断、战功赫赫的蒲城籍抗日英雄人物,他神机妙算,创造了辉煌战绩,冠以“战神”称号,恰如其分;他坚守信仰,铁骨铮铮,刚强威武,给人以雕塑般的视觉效果。
包森在战火中历练,在战火中成长,最后在战火中献身,其悲壮的一生,为中国革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这条主线令人心潮涌动,热血沸腾,心灵为之一震。同时,剧本以包森对亲友、对家乡、对人民、对党和国家炙热的爱和浓郁的情为暗线,使英雄形象饱满,更加可亲可敬。这里我谨对后者作以浅析。
包森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刻骨铭心。他明白“自古忠孝难以两全”,要参加革命,就得舍小家、顾大家,这种矛盾心理,作者在剧中处理得合情合理,恰到好处。剧本第二场,包森在赴延安之前与母亲对唱中就充分表露出来:
父母的恩情似海难以度量,
儿会把尽孝情思刻心房,
可恨儿有心没有分身术,
望二老相互照顾自刚强,
等胜利红旗插遍长城上,
儿早日回来孝敬爹和娘。
包森与秦英行至半路,表弟战武为试探他参加革命的决心坚定与否,谎称包父病重时,包森心理斗争更激烈,最终还是决定舍弃小家,共赴国难,从唱词中反映出这一崇高思想:
父亲的血脉与儿紧相连,
我多想再和父亲见一面。
……
大气蒲城人国难系心坎,
无暇顾及燕雀小家园。
包森在前线身受重伤,已明白自己不久人世,亏欠父母,不能再在膝下为父母尽孝,临终前,仍嘱托秦英日后代他看望父母,这种情感的描写,不由人潸然泪下。
剧本体现了主人公对家乡的无限热爱。同样在第二场“奔赴延安别故乡”,包森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文化敬一方神!随后有一段唱腔,涉及了王鼎、井勿慕、杨虎城、李仪祉等历史名人;随后对“舍血舍命不舍义,爱国爱民不爱财”的大气蒲城人性格进行了深入解读——剧本本来就在宣传蒲城和蒲城人,剧中人物也在宣传蒲城和蒲城人,真可谓“蒲城人讲蒲城故事;讲好蒲城故事,弘扬蒲城精神”。
剧中穿插了包森与秦英的朦胧情愫。文学作品中,“爱是永恒的主题”。他们一起上学,一起闹学潮,在对方被捕时,又都挺身而出,拯救其跳出囹圄。后来他们都怀着投身革命,共赴国难的崇高志向,一起赴延安在革命熔炉里历炼,又一起受命在晋察冀根据地敌后作战。在战火中相互关心,共同谋划,取得一个又一个对敌作战的胜利,为引诱敌人佯装举办婚礼——这何尝不是他们的真实想法呢?但不同于一般的男欢女爱,这种饱经战火洗礼的革命友谊是崇高无比的,这种引而不发的纯真感情更是令人钦佩。
包森对人民“俯首甘为孺子牛”。爱与恨是相对的。他对日寇敌伪无比憎恨,消灭敌人绝不心慈手软,堪称“战神”。但在晋察翼根据地,有次表弟战武酒醉后不愿付酒钱,与店主发生口角。包森知道后严厉斥责道:“你干这事是帮敌人的忙,伤百姓的心”。大义灭亲,严肃处理。命参谋长到酒馆赔情道歉。唱道:
从今后必须严整军纪,
绝不让百姓利益伤分毫。
当地老游击队员王福林大爷一家人为抗日牺牲,老人病逝后,他决定亲自为老人送葬,秦英出于担心劝说“鬼子到处重赏缉拿你;送葬人多人杂,很危险”,他硬是不顾个人安危,出钱为老人办丧事,亲抬棺木。这种对人民像儿子一样的一片赤诚,必能唤醒广大民众投身抗日铁流中,众志成城,驱逐倭寇。
包森对党和人民满怀忠诚,无限热爱。剧中第一场,包森出狱后,感情奔放,溢于言表。唱道:
感恩党送来新希望,
我誓做赤子不彷徨。
第五场,包森受命成立八路军第十三团,任团长兼冀东军分区副司令。他重任在肩,信心百倍,决心不负党和组织的重托;
穷孩子一步步走到今天细盘点,
怎能忘组织培养恩如山。
包森面对国民党河北流亡政府特派员杨娜,高官重金的收买,他义正词严,厉声谴责,表示坚决与国民党分庭抗礼,跟共产党革命到底,矢志不移:
老百姓待我如儿大恩大德暖心扉,
共产党为我人生润物泽思惠。
祖国山河养育我抗日路上夺星魁,
殷殷热血赢得山川峡谷尽芳菲!
这些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荡气回肠的唱词,抒发了主人公对党和国家无比热爱和忠诚的感情。剧本的情感描写使包森的英雄形象更加高大伟岸,有血有肉,真挚淳朴。这种博大的情怀也成为他抗日决胜的力量源泉。这也是剧本写作成功之处。
总之,《战神包森》是一部革命战争的瑰丽史诗;是一曲颂扬革命先烈的雄伟壮歌;是一篇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生动感人的教材。这部精品力作渗透了两位作者的心血,值得蒲城人民骄傲和自豪。我相信搬上舞台和荧屏后,会取得更大的轰动效应,那将是我县文坛功在千秋,名垂后世的空前盛事。
作者简介“ 韩兴全,大学学历,蒲城县文学艺术研究会蔡邓分会顾问。曾任蔡邓中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2000年被授予“蒲城县十佳校长”荣誉称号,酷爱书法,任《话说蔡邓》丛书主编,出版有散文诗歌《心语集》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