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有幸领略了纪大海、任小岗联袂创作的《战神包森》这部秦腔剧本的迷人风采,受到了莫大的思想鼓舞和精神震撼。这是近年来戏曲界乃至文艺界不可多得的一部精品力作,也是家乡革命历史题材的重大创作成果。
众所周知,包森是冀北有名的抗日将领。虽然他阵亡较早,留下的真实事迹记录并不多,但“搜狗百科”中的史料信息就足以为我们还原英雄的高大形象,给文学创作提供必要的素材。
据“搜狗百科”反映,延安《解放日报》头版为包森撰写社论:“他的赫赫战功与英雄精神将永远留在人民的记忆中”,“英名永在”。
叶剑英元帅称他为“中国的夏伯阳”。电影《平原游击队》中的主人公李向阳,就是以包森将军为原形塑造的抗日英雄。1982年,在包森将军殉国40周年时,拍摄了彩色遮幅式故事片《剑吼长城东》,其主题歌:“千里击强虏,剑吼长城东。壮岁国难死,悲歌燕赵风。”概括了他的英雄气概。
我不想赘述英雄的故事,因为这早已被关中东府热爱家乡、尊崇历史、奉献国家、赤诚信仰的共产党人和爱国民主人士所熟知,但出于家乡自豪感、报国责任感和文学使命感,不得不对剧本的高与妙如实说出自己的感受。
一、好在剧本之高。具体在于立意高、主题高、思想高、水平高。明年,也就是2025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的重大年份,国家肯定有一系列纪念活动。作为文化大省和文化大县,地方上的相关部门和创作人士理应提前有高度重视和重大行动。这部作品,无论是对于宣传抗战、宣传家乡、宣传英雄都恰逢其会,选题精准,艺术精湛,块头显然,份量足够。
二、好在剧本之妙。好就好在故事编排、情景设置、人物对话、结构安排等,叙事清晰,故事简洁,场景连贯,背景宏大,情节感人,人物关键,形象突出,语言生动,情感饱满,思想一致,在不长不短的篇幅中,有力刻画了英雄的威武不屈、足智多谋、质朴厚重、孝顺本分、革命气质、人民情怀、伟岸形象与不朽魅力。
老实说,除了小时候在马湖和蔡邓看过数次秦腔剧团演出外,七零初的我在年轻时并没有现场完整观看过几部高水平剧团的秦腔大戏。参加工作27年来,又一直在江苏定居,除了偶尔观看秦腔戏碟片外,平时也很少接触秦腔。
但母亲年轻时是村里有名的秦腔迷,农田干活和家里做饭时,收音机中经常播放的就是一段段的经典秦腔戏。我小学毕业之前,经常跟母亲一起搭手搭脚配合或在一旁玩耍的我,可谓少年时代是在秦腔的熏陶中度过,算是秦腔忠实粉丝的二代传人,还是略微懂些戏曲门道和秦腔精粹的。最近十来年,散杂文和诗歌等文艺创作积累四百万字,发表若干,出书一本,并参与多次作品大赛和相关研讨会及从全国作协到省市文联等文艺团体举办的文艺创作培训活动,获奖数次,也算文艺领域资深爱好者。
秦腔作为较古老的戏曲门类,具有最佳的高台教化作用。近十多年来,纸媒和文学等宣传载体与戏曲等传统艺术形式不断走向低谷,有识之士纷纷大声呼吁振兴非遗国粹,以为优秀传统文化行将没落,可我对此并不担心。
因为局面只有到最危险的时刻才会大力扭转。越是到最后的关头,最危机的地步,喜人的惊天一幕就会上演,各种有利因素与条件才会从四面八方形成合力。如今,《战神包森》这部戏,堪称石破天惊,一石击破平静的有点死水微澜的人心之湖面,使人们再次认识到秦腔对于塑造人物、宣传英雄、讴歌时代、振奋人心的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它目前未经编排和公演,尚无法得知其轰动效应。但毫无疑问,只要有关部门足够重视,投入、宣传、编排、演出措施到位,就必能引入巨大的社会关注。对当下某些昏睡百年、麻木不仁、自甘沦落、因循守旧、消极怠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等落后、颓废之各种不良现象猛击一掌。
随着它最终的上台揭幕,大鼓震天响,好戏连番演,英雄旋风刮,三秦大地圣贤、卓越、威武、果敢之士拯救苍生、敢为人先的英豪俊逸之风,必然惊醒世人,唱响新时代大步向前的璀璨华章。
经典的秦腔剧本,皆经过精心打磨、舞台检验和数百年或数十年的时间雕琢,可谓久听不厌。这部作品,假使要达到经典剧目的效果,就必须下决心精修细改,使之更加精益求精,在故事、语言等方面无懈可击。
好的文艺作品,必须大力去除程式化、口号式、脸谱化、僵化死板、情节老套的正面人物宣传缺陷,语言要鲜活,矛盾要集中,细节要丰富,真正走入人物的内心深处,使得主角形象更生动具体、故事情节更精神感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更大范围的观众喜欢。
记得小时候,眉户戏电影《屠夫状元》看了大概五六遍,秦腔《虎口缘》等片段至今听了不下数十次,每次都津津有味,回味无穷。好的文学剧本,是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地域人们共同的精神食粮,必将横跨时空,引领人民奔向美丽浩瀚的未来!
才子写英雄,英雄众人赞。包森无愧国家,先烈不能忘怀;英雄血祭和平,历史必须牢记。我们可以期待,《战神包森》这部戏,必将成为类似《虎口缘》《三娘教子》《苏三起解》《花亭相会》《十二把镰刀》《杏花村》《寒窑》等脍炙人口、久演不衰的秦腔剧本当代扛鼎之作!
作者简介 韦超,男,笔名秦风,网名永超凡,1973年出生,籍贯蒲城洛滨镇,定居江苏连云港市27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连云港市分行干部。经济师,中共党员,本科毕业。蒲城县文研会理事、副秘书长,连云港市作协、杂文学会、诗歌学会、散文学会、小说学会、文艺评论家学会和江苏省散文学会等会员,连云港市散文学会副秘书长。业余从事文艺创作12年,累计400多万字,发表诗歌、散文多篇。2017年出版个人诗文集《女儿的阡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