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陕西省纪律检查委员会政策法规研究室原主任纪大海、蒲城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任小岗联袂创作的大型秦腔革命剧《战神包森》以其扣人心弦的情节、生动鲜活的人物和激昂澎湃的爱国情怀,在剧本层面为观众勾勒出一部震撼人心的抗战史诗。
一、主题与立意的深度
这部剧的主题立意明确且深刻,紧紧围绕着包森的抗战经历,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民族危亡时刻的顽强抗争和坚定信念。通过包森的一系列英勇事迹,如身陷囹圄仍坚守信仰、奔赴延安寻求真理、在敌后战场屡建奇功等,深刻诠释了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它不仅仅是对一位英雄的歌颂,更是对那个时代无数为了国家和民族英勇奋战、舍生忘死的先烈们的缅怀与致敬。这种立意使得该剧具有强烈的历史厚重感和现实教育意义,让观众深刻认识到如今的和平来之不易,应当倍加珍惜。
二、人物塑造的鲜活
剧中对包森这一核心人物的塑造堪称精彩。他不仅具备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智慧,更有着坚定的信仰和高尚的品德。面对国民党监狱典狱长吴天理的威逼利诱和严刑拷打,他毫不畏惧,坚决捍卫自己的信仰和追求,展现出了共产党人钢铁般的意志。
在家庭方面,他孝顺父母,对亲人充满关爱。然而,在国家大义面前,他毅然决然地放下个人情感,投身革命。这种家国情怀的交织,使包森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同时,其他人物也都刻画得个性鲜明。秦英的勇敢与忠诚,包大妈的深明大义,王战武的成长与转变,都为剧情增添了丰富的色彩。这些人物在与包森的互动中,共同构成了一幅充满温情与热血的抗战群像。
三、剧情结构的精巧
剧情结构紧凑合理,张弛有度。从包森身陷牢狱的开篇,到他在战场上的奋勇杀敌,每一场戏都紧密相连,层层推进。
例如,在“奔赴延安别故土”这一场中,包森面对家庭的困境和父亲的病危,内心充满纠结,但最终还是选择了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奔赴延安。这种情感的冲突和抉择,让观众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他的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
而在“活捉赤本苦肉计”“火烧武岛口袋战”等战斗情节中,剧情的紧张刺激与人物的智慧勇敢相互映衬,使观众仿佛身临其境,充分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战士们的英勇无畏。
四、艺术表现的魅力
从剧本来看,秦腔这一艺术形式在《战神包森》中展现出独特的潜力。剧中精心编写的唱词富有韵律和内涵,想象中通过激昂的旋律和演员饱含深情的演绎,定能生动传达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演员的动作、姿态和神情在剧本的描述中细腻而丰富,比如包森面对困境时的坚毅、秦英表达决心时的果敢,虽未实际演出,但仅从文字描述已能感受到其张力。舞台的调度和节奏在剧本中也有合理规划,使得剧情发展紧凑有序。
倘若未来实际演出时,在音乐的编曲和表演的细节处理上能够更加精细,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适度创新,想必会为观众带来更为震撼和难忘的观赏体验。
五、教育意义的彰显
《战神包森》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它让观众尤其是年轻一代了解那段血与火的历史,铭记先烈们的牺牲和奉献。同时,激励着人们在新时代传承和弘扬抗战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当然,这部剧也有可以进一步提升和完善的地方。比如在情节的过渡方面,可以处理得更加自然流畅。另外,对于部分人物的刻画,可以再深入细致一些。比如某些配角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可以通过更多的细节和情节展现,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白璧微瑕,此为一家之言,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总体而言,《战神包森》剧本是一部令人期待的优秀作品。它以精彩的故事、出色的人物塑造和深刻的内涵,为未来的实际演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相信届时定能让包森将军的英勇事迹和伟大精神永留观众心间。
作者简介 : 王东周,1975年生,陕西富平人。语文高级教师,业余爱好文史。现任蒲城县职业教育中心教研处副主任、渭南市政协特邀文史委员、蒲城县政协文史专员、蒲城县延安精神研究会宣讲团成员、蒲城县永丰革命烈士陵园“红色·爱国教育”宣讲团讲师、富平县李因笃研究会理事。
著有《道西村志》(富平县志办出版)、《道艺双臻——林则徐王鼎翰墨选》(合著,海峡出版发行集团海峡书局出版)等书。
曾参与渭南市教育局《琢玉成器 立德树人》画册、蒲城县英烈馆《不朽的丰碑 永恒的记忆》陈列布展、蒲城县《美丽家乡》系列图书、蒲城县政协文史资料(17—19,24、25)期、蒲城县教育局《巨变》画册、蒲城县博物馆《重泉忆古》陈列布展、杨虎城纪念馆陈列布展、刘吉尧故居陈列布展、《蒲城县第三高中校志》等书或陈列布展文案的编撰、校对和审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