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里书架的醒目位置,紧挨着竖放有两部长篇小说,一本是《黄河滩》,一本是《隋文大帝》,两本书的作者都是朋友田岸先生。
田岸,原名耿天安,1951年生,澄城县人。毕业于西北农学院(现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1994年加入陕西省作家协会,创作有长篇小说《黄河滩》《隋文大帝》、中短篇小说集《猎鱼》、散文集《桥事》。编有《陕北民歌选》,与人合编有《华山古代诗赋》,参编《渭南诗词大全·上卷》(古代卷)。1983年,他与田增创作的儿童广播剧《贝利球队和怪鞋匠》获全国优秀广播剧奖。1984年,他获得陕西省文艺开拓奖荣誉奖。2012年,他的长篇小说《黄河滩》获首届杜鹏程文学奖。
结识田岸先生,是在2013年到2014年一起参与市文联《渭南诗词大全》编辑工作期间。当时,他参与编辑《渭南诗词大全·上卷》(古代卷),我参与编辑《渭南诗词大全·下卷》(近现代卷),他工作细心认真,一丝不苟,执著敬业,又博学广识,给我留下了极好的印象。
田岸先生长期在行政部门任职,工作之余,在文学创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现在,他又有《读写诗词》一书结集刊发,可喜可贺。
《读写诗词》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田岸先生赏读古典诗词的心得札记汇编,一部分是他诗词作品的结集。读诗札记共42篇,内容都是有关古典诗词的,大体可以包括文学理论探讨、诗人作品赏析、诗人逸闻趣事和格律诗格律阐述几方面。
《诗歌与艺术思维》结合北朝民歌《敕勒歌》、杜牧《山行》、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王昌龄《从军行》、黄巢《不第后赋菊》、李清照《醉花阴》、李商隐《登乐游原》、王维《使至塞上》等作品,重点说明了什么是形象思维、艺术思维和理性思维的区别、艺术思维的主要方式(直觉、想象和灵感)等,认为“写诗是一种创造,诗歌鉴赏是一种再创造”,“写诗,需要灵感;读诗,也需要灵感”。艺术思维是文学理论最基本的一个问题,田岸先生对此感同身受,有着深刻的认知。《古典诗歌的语言特征》从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运用互文手法、字词色彩、用实词和虚词粘合情与景等方面,结合古代诗词作品说明古典诗歌的语言特征,及其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张问陶以诗论诗》从清代杰出诗人、诗论家张问陶的《论诗十二绝句》,分析了张问陶诗歌应写性情、有个性,反对模拟的文学主张。《古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涉及的也是文学理论,是创作和鉴赏好诗歌的基础。
赏析古代诗人作品的文章,是《读写诗词》的主体,内容包含作品赏读、作品考证、诗人生平事迹研究、诗人逸闻趣事几方面。《李白和他的诗歌》结合李白作品,说明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手法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把拟人与比喻巧妙结合起来,移情于物,将物比人;一是抓住事情的某一特点,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加以大胆的想象夸张。《杜甫的一生》《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和《潼关吏》三篇文章,使我们走进了“诗圣”杜甫。《登高》一文,鉴赏的是杜甫高超的诗词艺术成就。
白居易是“下邽三贤”之一,田岸先生对其给予了更多关注。《重读白居易》首先探讨“白居易到底算哪里人”,认为从历史的习惯意义上来讲,应该是:白居易的先祖是太原和韩城人,白居易是渭南下邽人,出生在河南新郑。因为无论是太原白氏还是韩城白氏,与白居易都隔代太远。以出生地作为认定籍贯是近几十年才形成的概念,而在中国历史上籍贯则是以祖父的落户地来认定的。从白温以下四代人,除白居易一人外,其余全部都葬在渭南市临渭区龙北乡。因此,很多工具书都认定白居易是下邽人。为白居易是下邽(今渭南市临渭区)人进行了佐证,意义非凡。《白居易的一段爱情》通过分析白居易《邻女》《长相思》《潜别离》《夜雨》《逢旧》等诗,叙说了白居易同邻居女湘灵之间凄婉缠绵的爱情故事。《白居易为何没葬回下邽》一文,探讨了虽然白居易65岁时曾自撰墓志铭,表示死后要“葬于华州下邽县临津里北原,袝侍御、仆射二先茔”,但最终却葬在香山的四点原因:主要的原因是白居易晚年最多的时间是参禅,他是一个对佛法甚有体悟的人。其次是白居易全家已经在洛阳安家,龙门口的履道里又有自己非常满意的庄园,与香山很近。第三是香山的风景、风水很好。第四是龙门八节滩位于香山下。反驳了“白居易一辈子清贫,因为没钱”,所以死后不能安葬在下邽老家的说法。《白居易的家族谱系》谱列了从北齐白建到白居易的儿子的八世族谱。
《王之涣和他的诗》主要探讨了王之涣的诗歌创作和新发现的王之涣的墓志铭。《雁塔诗》介绍了唐、宋时期“雁塔题名”的一些诗歌。《读〈鲁山山行〉》鉴赏的是宋代梅尧臣的作品。《袁枚的别样〈马嵬〉》鉴赏的是清代诗人袁枚几首马嵬凭吊的作品。《草圣的一首诗》鉴赏的是唐代著名书法家草圣张旭七绝《桃花溪》。《屈大均的华山诗》鉴赏了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屈大均的《西岳诗百韵》和《华顶放歌同王伯佐》。这些鉴赏文章,包含着田岸先生对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认知,分析是到位的。
《〈关雎〉一诗发源地探疑》,则冷静客观地论述了关于《关雎》一诗的发源地。文章首先列举了合阳县洽川说、沮漳河流域说、西安户县说等几种说法和各自的论述依据,接着从《关雎》的内容和归类入手分析,对一些观点进行质疑,认为应该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对待历史上发生的事件和地点,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证据的基础上分析确定,且忌一切假设和猜测。《关雎》一诗的具体发源地到底在哪里?还有大量的考证工作需要史学界和考古界来做,也许会成为永久之谜。《一首华山“诗”辨》对三秦出版社《古今名人咏渭南》收录的汉武帝刘彻《观仙掌》诗作者发出质疑,进行查阅资料,他发现其原来是《全唐文》二百三十卷张说《西岳太华山碑铭》的前四句。言之有据,足以成为定论。《一首被误收入〈全唐诗〉的元诗》经考证,认为元朝唐珙的《题龙阳县青草湖》(又名《过洞庭》)一诗被误收入《全唐诗》的“无考”诗卷中。《〈过奉先〉一诗另解》对收入乾隆年间《蒲城县志》的元代著名理学家、诗人刘因的《过奉先》诗的“奉先”进行考证,认为此诗题的“奉先”并非陕西的蒲城县,而是北京西郊的房山,房山在金代称为奉先县,金代的皇陵位于房山的九龙山脚下。他翻阅刘因诗文集,从未发现刘因曾足迹陕西蒲城县,而却多次去过房山(奉先县),并有多首写于房山的诗。从而纠正了乾隆年《蒲城县志》望文生义的一处错误。这些考证,慧眼识真,都是田岸先生的读诗心得,足以看出他读诗的认真,思维的细致敏捷,考证的严谨及功力的深厚。
文人逸闻趣事的文章,具有一定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如《袁枚以诗判案》、《诗奴》说的是贾岛苦吟作的故事,《梨花海棠》说的是张三影(张先)和苏轼写诗的故事,《诗免罪》说的是王维以诗免罪的故事,《酒怪石曼卿》说的是宋代石曼卿写诗的故事,《一首唐诗后面的凄婉故事》说的是唐代苏检夫妇《与夫同咏诗》的故事,《夺诗杀人》说的是相传唐朝诗人刘希夷因《代悲白头翁》写得好,其舅宋之问欲据为己有,希夷不允,竟被舅父宋之问遣人用土囊将他压死的故事。可见,田岸先生读诗的涉猎面很广。
集中的《格律诗小议》,是田岸先生阐述格律诗格律的专文。首先从体式、字句、押韵、平仄和律诗(含排律)的对仗要求等几方面阐释了古体诗同格律诗的区别,又详细说明了格律诗在用韵、平仄、节拍、句和联、粘对、平仄规律、基本句式、拗救、对仗等方面的特点和要求,并援引作家作品进行说明。这篇文章,完全可以作为普及格律诗常识的读物,去帮助人们认识格律诗,进行格律诗的创作和鉴赏。《从〈送元二使安西〉谈折腰体》以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为例,说明折腰体的特点,认为折腰体只是平仄上的一种变格,与整首诗的诗义无关。《也说仄韵诗》通过唐代柳宗元《江雪》、元稹《行宫》、孟浩然《春晓》、刘长卿《灵澈上人》、贾岛《剑客》及唐代《阿那曲》的分析,说明了古代出现的古体仄韵诗和五、七言绝句的特点及要求。五、七言仄韵绝句,虽然在古代并不普遍,但却不乏名作。《四声诗》通过古人作品介绍了四声诗的特点,认为这种诗读起来非常拗口,偏偏古代一些诗人却故意游戏文字,作这种拗体诗,还把它称为“诗之变体”。这些足以说明田岸先生对诗词格律的关注很深究。
《读写诗词》收录田岸先生的诗词作品,数量虽然不很多,只有70多首,但体裁却涉及古风、五绝、五律、七绝、七律、排律、词等样式。这些诗词有感而发,流露的是真情实感,是田岸先生文学创作的另一方面,同样表现了田岸先生文学功底的深厚广博、诗词格律知识的通透和诗词语言的表现功力。如“大河天上落人间,万里奔流去不还。日月有光常照耀,乾坤无际自回环。风吹白浪千堆雪,雨洗黄沙一片山。我欲乘槎穷八极,直疑身世在尘寰”(《七律·黄河》),写对母亲河的感受和热爱;“落日西塬路欲迷,白云深处夕阳低。何须更问神仙事,回首青山众鸟栖”(《七绝·西塬夕归》),写郊游夕归的所见所感;“荷香十里水云乡,翠盖红妆映绿塘。风送清音侵鬓发,月辉凉影照衣裳。芙蓉仙子池中立,长笛横箫旧韵长。最爱晚晴河畔静,莲花深处坐斜阳”(《七律·夏荷》),写夏日观荷花;《卜算子·晚秋》“晚雨收残英,秋水澄清暑。满目江山万古情,今日重阳暮。故土未归来,此地无人去。昨夜西风吹落花,记得天涯路”《卜算子·晚秋》,写面对晚秋景色的联想;“九月重阳菊未黄,登高何处望家乡。天边鸿雁来时节,河上芙蓉落后霜。人易老,意难忘。柳扬插遍又还忙。明年此会知谁健,莫惜尊前醉几场”(《鹧鸪天·重阳》),写对故乡的惦念和时光流逝“人易老,意难忘”的感慨。他的诗词,能恪守格律,中规中矩,语言流畅。格律诗或押平水韵,或押新韵,词或押《词林正韵》,或押新韵。这既是田岸先生的记事言情之作,也是他运用诗词格律知识的创作实践。
《读写诗词》是田岸先生赏读古典诗词的心得札记汇编,是他所创作的格律诗词的一次结集,读之,定会有所思考和收获。在此,我唯希冀田岸先生笔耕不辍,写出更多作品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