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悉鿄军先生因病不幸辞世,噩耗传来,悲伤久久难以平复。现将我2006年7月为他的《朝夕集》所写序言《诗伴人生乐无穷》一文转发,以表示对先生的深切缅怀和沉痛悼念!梁军先生一路走好!愿先生的在天之灵与春风相伴,与诗歌为伍。
鿄军先生1933年9月生于陕西韩城,2025年1月30日因病辞世,享年92岁。梁军先生曾任中共渭南地委宣传部副部长,渭南地区文联、作协主席等。1991年5月,渭南地区第一届文学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地区作家协会正式成立,共有会员56人,选举产生第一届主席团,梁军当选主席。鿄军先生著述颇丰,先后出版《大地杂咏》《朝夕集》《鿄军诗文选》等著作十余部。
诗伴人生乐无穷
一一梁军诗文集《朝夕集》序
炎夏的一天,梁军先生来我处,带着一沓打印得整整齐齐的名为《朝夕集》的诗稿,嘱我作序。我欣然应允。这并不是说我自认为最有资格为梁军先生的诗集作序,而是即便凭他我之间20多年的交往情谊,我也是不敢推辞的。
初听到梁军先生的大名,读到梁军先生的诗文,大约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而与先生相识,则是在80年代中期。从那时起,我们之间的交往就一直没有中断过。从职务上讲,他是领导,我为下级,是工作关系;从年龄上讲,他是长者,我乃晚辈,是忘年之交;从爱好上讲,他为先师,我为后学,但同事诗文,又是诗友文朋。
几十年来,梁军先生一直奋战在党的宣传和文艺战线上,担任市级(原地区)宣传、文联、作协、书协的领导长达20多年。他在诗文和书法诸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数十年来,先生并不是专业的诗人、作家和书法家,而是肩负宣传文艺领导的重任。几十年来,他惜时如金,利用业余空间,起早贪黑,勤学、多思,善于观察沧桑变化和生活细微,及时敏感地紧紧抓住脑海中迸发和闪烁的灵感,思想上产生的激情和浪花,即使是一闪念,都不失时机地视若珍珠,记录下来,殚精竭虑,吟嚼成诗,犹如贾岛诗人的体会"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60余年间,他能长期持之以恒,其精神难能可贵。同时,他二十多年虽居领导岗位,能尽职守则,亲自动手写报告,从不假手于人。而且不丢笔墨,因而诗书俱进,卓有成效。故日积月累,先后创作了诗歌、文论、通讯等共150万字。同时,还收集整理了民间文学、精神文明、农业科技谚语、歇后语等20余万字,出版了《大地杂咏》等著作多部,其创作经历和作品被几十部经典书籍收入。记得在2004年,我作为主编之一编辑出版《渭南:金色名片》时,曾以《多彩的人生》为题,将先生的业绩编入。在那本书中,我为先生写的推介诗是:"宣传战线勇拼搏,政绩诗文俱丰硕。古稀岁月仍笔耕,生命谱就奋进歌。"书出版后,有不少文学爱好者打电话或者来访,谈到梁军先生对渭南宣传及文化事业的贡献,谈到读其诗歌的感受,谈到对其书法的欣赏,崇拜之情溢于言表。
1990年,梁军先生的诗集《大地杂咏》出版,我曾为他以诗笔热情讴歌时代新生活,不懈追求真善美的精神而深深地感动过。读了梁军先生送来的《朝夕集》诗稿,这种印象更为清晰和深刻,感受更为强烈。从先生的这500多首诗歌,可以联想到先生度过的漫长的六十多年的笔耕、为时而著的辛勤岁月,谈何容易!应该说,先生的生命历程,是与诗歌相伴的,是充满了诗意的。尤其是先生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令人钦佩,特别是离休后的日子,可以说是更加刻苦和自信,更加自由地徜徉在诗的海洋。这些诗歌,语句优美,通俗;风格质朴、自然;内容健康、明快;诗意乐观、向上。真是人如其诗,其诗如人。它真实地记录了诗人的所历、所见和所感,也从一个角度真实的记录了共和国的前进历程。其中不少诗作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俱佳,达到了很高的水准。
诗人求学的年代,正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其时中国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大阵痛和大变革。诗人在参加支援前线后写道:"西进大军过韩原,带领学生忙支前。担送开水演节目,慰军励志歼敌顽。"新中国的诞生,也有着诗人一份贡献呢!
诗人经历过血雨腥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也分享过与恋人在一起的浪漫与幸福的时光。在《情牵象山脚》一首中,诗人写道:" '五七'中秋人相约,铃枣石榴映红桌。美味月饼醉心田,佳肴酿成甜蜜歌。"(1957.8.15)只有经历了真爱的人生,才是完美的人生。这样一个人生的细节,所有过来人读后,都会有自己的联想和感触。
即使是在史无前例的"非常时期"中,诗人《心中的玫瑰》也在开放:"一朵玫瑰花,在我心中开放","凝结出了花蕾,生长出了希望","让人生的理想,铸成新时代的乐章"。诗人写的是读书与爱情的故事,要知道,那可是学园荒芜、知识无用的时代。
共和国伟人毛泽东仙逝,这是上个世纪发生的震惊中外的大事件,诗人在1976年9月9日的《念奴娇·星殒》中写道:"伟大领袖今谢世,五十六族痛悼。南征北战,雄才大略,埋葬蒋家王朝。建功立业,中国人民直腰。"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感受,这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心声。没有共产党,没有毛泽东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不会有今天的新中国,更不会有新中国今天的幸福和强大。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国过去的人们,对这样充满感情、憎爱分明的诗句,是定会产生心灵共鸣的!
诗人与以《保卫延安》巨著而闻名的人民作家杜鹏程同一个故乡,对其人品文章十分崇拜,也有过多次交往。1990年12月27日杜公逝世后,诗人在1991年1月1日写下《人民作家杜鹏程一一悼杜鹏程同志》一诗,予以深切悼念。全诗共五节,最后一节是:"生命之光诚可贵,以民为本价更真。酒奠三杯祭英灵,精神千秋育来人。"诗句向我们传递了作家杜鹏程"精神不朽"和对后世影响无可估量这样一些强烈的理念。
对于2003年8月的那场特大洪灾,以及渭南军民奋力抗洪,场面惊天地、泣鬼神的精神,人们至今记忆犹新,尤其是那年的国庆节,温家宝总理雨中视察灾情后,诗人写道:"秋风吹渭水,急雨洒大地。总理国庆节,踏泥访灾区。""入帐访灾民,促膝问生计。千里送棉衣,温暖万家屋。躬身办实事,生活妥安置。大灾无大难,全托党的福。"即使没有亲临视察现场的读者,也会为爱民总理的务实作风和朴实形象所感动。
通读全集,令人难忘的精美篇章还有《谒司马迁祠感怀》《乐天十二咏》《活神仙》《滴水入海流》《山乡椒红后》《一曲苦涩的乐章》《灰堆赋》等等,恕不一一。我相信只要是真正懂诗的读者,都会为诗人的激情所感染,所感动,所深思。
中国诗歌的发展,源远流长。自《诗经》《楚辞》以来,才人辈出,风雅相继,灿烂辉煌。唐宋时期更是诗歌的黄金季节。其艺术高峰至今后代仰视。虽然元明以后戏曲和小说异军突起,但诗歌仍然占据着文学正宗的地位。由于诗歌的功用广泛,文人因为善诗而见风雅,也利于广泛的交游,到清代尤为突出,不仅诗人数目惊人,诗作也洋洋可观。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诗歌创作一浪高过一浪,名诗人和有价值的诗作层出不穷。如果说"文学依然神圣",那么,诗歌永远高雅。从事高雅诗歌创作的诗人,理应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足够的尊敬。梁军先生长期利用业余时间,致力于诗歌创作,其毅力可赞,其作品可读,其精神可嘉。
当然,诗歌和其他艺术一样,易学而难工,欲攀登最高境界,领略无限风光,我们每一个诗人还需要顽强而漫长的探索。我们需要用诗来丰富较为贫乏的文化生活,提升尚欠高雅的精神境界。我想,诗人的使命就是把人生中的酸甜苦辣和坎坷艰难,用诗意的神杖点化成优美绚丽的诗章,使原本较为平淡的生活,焕发出迷人的光彩。诗人的艰辛在于此,诗人的快乐也在于此。
17世纪英国大诗人约翰·弥尔顿曾经说过:"一本好书相当于把杰出人物的宝贵心血熏制后珍藏了起来,目的是为着未来的生命"。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本倾注了梁军先生60多年心血的诗集,必将会在读者中产生有益的影响,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像佳酿一样,愈久愈醇香。
作者简介:徐喆,陕西蒲城人。陕西省作协理事,渭南市作协主席。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从事文学创作并发表作品。已出版诗集巜生命与爱》《岁月回响》《我心依旧》《蓝色十二行》《岁月的包浆》,散文随笔集《弃我去者》《与你虚度》等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