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阅尽千年风
2022年06月13日14:21 来源:渭南文艺网-渭南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官网)

(一)

去古道是被群里一组白杜鹃照片触动的。朋友说,古道有大片大片的白杜鹃,朵朵白色杜鹃花像是山间的仙子,裙裾飘飘,花香四溢,是那种“远山青黛远山长,百里杜鹃百里香”的意境。

对于杜鹃的评价,似乎除了牡丹没有可比的,有诗曰:“花中此物是西施,芙蓉芍药皆嫫母。” 嫫母,是与钟无艳、孟光、阮德慰之女并称的古代“四大丑女”,传说是上古时代黄帝的次妃,虽然品德贤淑,性情温柔,但面貌丑陋无比。在文人雅士的意念里,杜鹃堪称“鸟惊入松萝,鱼畏落荷花”的花中西施,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虽透着娇羞,但不忸怩,天真烂漫,无忧无虑。

相形之下,与牡丹同出一源的芍药,虽有牡丹之外形,但绝无牡丹“花开时节动京城”的雍容华贵;芙蓉虽也有天然去雕饰的本真,但没有动人魂魄的缥缈神韵。即便不能否认芙蓉与芍药的内在之美,但在杜鹃的面前,也只落得内秀外丑的“嫫母”之名。

人间四月芬芳会,百里杜鹃烂漫开。心动不如行动,驱车过蓝田县,西南行约六公里,自薛家村(坡底村)上行,窄窄的道路,勉强能会车,山路蜿蜒曲折,道路两边的槐花树时而连片,时而被山石阻断,槐花簇簇绽放,浓郁的清香从车窗飘进,令人沉醉。

山路回环,逐渐升高,过七盘岭,有一开阔处,停车驻足俯瞰,大寨、蓝田城尽收眼底,白鹿原生机盎然,秦岭连绵向西。

继续上行,有观景台,西北遥望,秦岭山脉与白鹿原之间的河川田野茂盛,村庄罗布。峪口的山顶上,耸然屹立着一座塔,名曰文峰塔。文峰塔所在之处,原有寺院曰竹篑寺,又称祝国寺,村里人走音呼作“中国寺”。据《旧图经》记载,“黄帝时风后来蚩尤部众于此”,后人在山上建风后祠以为纪念。隋代后期东西两山顶上曾建佛寺,遥相对应。万历八年(1653年)风后祠殿被改建为七级浮图塔,塔内供奉有高僧的灵骨舍利子。在历史沧桑中,寺塔均被毁,只留下民国时期寺庙的残迹。现今所看到的文峰塔,是2007年新建的。

寺庙之所以称竹篑寺,是因此山名竹篑山,寺因山名。而篑山之名,缘于此地为辋川的葫芦嘴,地形形如竹子编制的篑笼,又似农人盛土的竹筐子,故以“篑”名山。古时辋峪河水流湍急,至此被拦腰截断,悬崖峭壁,涛声如雷,功亏一篑之地,兵家胜败必争,故有“篑山关”。项羽与刘邦相约“先入咸阳者为王”,刘邦采纳张良“设疑兵,绕峣关,逾篑山,击秦军”之计,由此出秦岭,大败赵高于蓝田,之后越长安,进逼咸阳,成就霸业。

沿古道曲折前行,乱石岔、蟒蛇湾、鸡头关渐次越过。古道的西侧山谷里,远远可见沪陕高速,一路可达湖北,古道的南侧,绵绵青山一眼望不到边际。古道两边的洋槐树越来越繁密,簇簇槐花在灿烂的阳光下耀眼夺目,白色的槐花如白玉般晶莹剔透,红色的槐花如娇艳的女子,缕缕清香,随着山风,四散开来,飘向行人,飘向山野……

古道的开阔处,停放了不少车辆。人们情不自禁地走向槐花树,满含稀罕地欣赏着槐花,爱怜着槐花,赞叹着槐花,采摘着槐花,讨论着回家如何蒸炒,如何烹调,彷佛各种做法、各种风味的槐花美食就在眼前……

(二)

古道是蓝关古道,不同历史时期又称 “商淤道”“武关道”“商山路“,是古代出长安去往的东南古道,也是往来秦楚的三条古道之一。另外两条古道,一条是从古长安向正南,越过翠华山,过柞水花门楼的“长柞古道”;一条是从长安向西南,经盩厔(周至)越过秦岭的“子午道”。

“商淤道”之名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秦代商州(今商洛)至河南内乡七淤铺道路的简称,开辟于春秋战国,原本是秦楚争雄的战争需要;一说因“张仪诳楚”事件中的“商淤之地”而得名,“商淤”是自“商”至“淤”六百里之地的合称,“商淤道”就是居于其间的道路。

战国中期,秦孝公嬴渠梁封卫国鞅于商淤之地,之后才有商鞅之称。《史记·楚世家》有“商淤之地,方六百里”记载,不是里程数,是大约的地域面积,大概相当于今陕西商州市和丹凤县之间的峡谷地带,即商丹盆地的面积。

“商”即古邑商密,是春秋时期鄀国的都城,大致位于今河南省淅川县西南、丹江南岸地域;“淤”即古邬邑,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城邑,大致位于今陕西省丹凤县西北商镇一带。

“张仪诳楚”中的“商淤六百里地”,即此处所在及的“商淤”。战国时期,苏秦以“合纵”之策说服“燕、赵、韩、魏、齐、楚”六国结盟伐秦,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张仪以“连横”之策破六国联盟,时秦、齐、楚为三大强国,秦、魏、韩结盟,齐、楚结盟,互为对垒,张仪破“齐楚联盟”时所用的“诱饵”,就是商淤之地。

商淤,是进入南阳盆地的战略要道,也是北入关中的要道。春秋中期,在晋国的帮助下,秦国就占领了此地,对楚国形成战略威胁。张仪利用楚怀王熊槐急欲收复商淤之地的心理,假意以归还“商淤六百里地”为诱饵,欺骗楚国与齐国绝交,成功离间齐楚联盟。《史记》对此事的记载为:“臣请献商淤之地六百里,使秦女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娶妇嫁女,长为兄弟之国。”大意是说,张仪给楚怀王熊槐上“药”说,我们秦国愿意将商淤六百里地献给楚国,让秦国的公主给大王做个扫地的妾女,秦楚娶媳妇嫁女互相联姻,我们两国做永远的手足兄弟之国。张仪的这一番鬼话,竟然赢得糊涂虫楚怀王的信任,于是与齐国反目成仇,联盟离散。结局可想而知,后来张仪失信于楚国,偷换概念以六里之地给楚国,惹得楚怀王暴怒,秦楚大战于丹阳(今河南西峡、淅川一带),在韩魏盟军的支援下,楚军大败,70余将领被俘、8万余人被斩首,秦军乘胜追击,夺取汉中六百里地,设立汉中郡。

实际上古代的商淤古道,初起于长安,至于商密,最早是西周时期向南迁徙的流民所踏出的山间小路,春秋战国以后成为南北征伐的军事要道,秦汉以后成为政治要道,唐宋成为重要的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要道。

后来,商淤古道又分为陆路和水路。陆路,从长安东郊的灞桥出发,终点是河南的七淤铺,位于今河南省内乡县桃溪镇罗沟村的淤家沟一带。水路,起点是商州的凤凰山南麓,位于今商洛市商州区黑龙口镇中坪村凤凰山,沿丹江顺流而下,终点是丹阳,位于今河南淅川县老城镇杨山村,修建丹江水库已被淹没于水下。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的商於古道,大致路线是东出长安,顺着灞河西侧南行,经蓝田,过灞河,至坡底村,上七盘岭,绕芦山北侧,经六郎关、大坡垴,过蓝桥镇,溯蓝桥水而上,至新店子;之后经牧护关越秦岭,顺丹江支流七盘河而下,至黑龙口,继续沿丹江河谷而下,经麻街抵商州;又向东南经丹凤县,穿丹江北侧丘陵,过桃花铺、铁峪铺,到达武关;继续前行到达丹阳(战国楚邑,在今河南淅川县东南),全长六百余里。

秦始皇之后,“商淤道”由“少习道”改称“武关道”,经过扩建,成为秦国连通秦楚的一条官方驰道。

“商淤道”称“少习道”,也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少习道”之名来自于“少习关”,而少习关之名源于古少习山。“少习”之名,因“(商)州河口东岭之上有天然金文‘少’字形势,故曰少字,又曰少习”;《陕西通志·风俗》记载:“少习,取于山名与习地糅合”,春秋时期此地有诸侯国习国,有地名曰少习。

“少习关”之称,多出自楚人,楚国图谋北方,曰“将通于少习以听命”。战国末期,秦强大以后,改楚人所称的“少习关”为“武关”,取“向东方耀武扬威”之意。

武关道,以秦岭北侧灞水河谷、秦岭南侧丹水河谷因势利导,开辟连接而成。从秦汉至三国,历经六百余年的修建,才真正成为关中去往豫西,以及东南的交通要道。秦代扩建了咸阳至秦岭终南山的道路,过秦岭之后基本还是原样;东西两汉,先修了长安至七淤铺(今河南内江)的路面,后来又延修至襄阳县(今湖北襄阳区);三国时期,又延续修筑了襄阳县、当阳县(今湖北荆门市)、江陵(今湖北荆州区),至纪南城(春秋战国时楚国都城郢都,今湖北荆州区旧江陵县西北)的路面。

历经周初流民迁徙开拓、春秋战国战争开辟、秦汉隋唐的改建,三国的续修完善,武关道成为古代驿道中地位仅次于潼关道的官修要道,不仅是政治、经济、文化沟通交流的必经之路,也是士人荣辱、官宦沉浮、商贾盛衰的必经之道。史料记载,秦楚多次兵出武关道,互相征伐;秦始皇四次出巡东方,两次途径武关道;刘邦兵出丹水,破武关,战蓝田,兵至灞上,先入咸阳;宋金、宋元也多次战于武关道;至于像韩愈遭贬谪途径武关道发出“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者不胜其数……

“山势分开秦楚界,水声流尽汉唐人。”无论是张仪诳骗的“商淤道”,还是“耀武扬威”的“武关道”,古道的地理位置和战略功能不言而喻。

驱车而行的这一段古道,是广义“蓝关古道”的一部分,只是武关道蓝田境内坡底村到蓝桥的一段。狭义的蓝关古道,是从蓝田到牧户关的一段道路,对于从蓝桥到牧户关这一段没有争议,但是从蓝田到蓝桥这一段颇有争议,大致认为有三条线路:

西线为“辋谷道”,从蓝田县溯辋水沿辋川河谷东南行,从锡水洞沟上行至大坡脑村与主道相接,但这条道走的人极少。白居易曾两次经此道,夜宿清源寺(王维故居),一次是贬谪浔阳,一次是前往杭州,有《宿清源寺》为证:“往谪浔阳去,夜憩辋川曲。今为钱塘行,重经兹寺宿。”

东线为“蓝谷道”,沿蓝峪谷东南行,经水陆庵,溯蓝水行至蓝桥河谷村,与主道汇合,这一条道路艰险难行,要经过一段栈道,诗人张籍出使南方时,曾走此道,其诗《使行望悟真寺》曰:“采玉峰连佛寺幽,高高斜对驿门楼。无端来去骑官马,寸步教人不得游。”

中线介于东西线之间,从今蓝天县蓝关镇火烧寨村(晋时青泥军在今大寨至火烧寨设有六七个屯兵的军寨)上峣山,登七盘道,经乱石岔、蟒蛇湾、鸡头关、风门子、六郎关,下十二筝坡,到蓝桥古镇,这条道就是车行的路线。

站在古道开阔处的简易观景台,无论是俯视盎然生机的田野村庄,还是西望竹篑山上蕴涵信仰的文峰塔,无论是怀想车辋环凑的古韵,还是遥望开阔通途的沪陕高速,无论是守望绿树浓荫中的悟真寺,还是感悟辋川隐居的王维……你都会在古道上感知到古今灵魂在这一条道路上所留下的余韵。

(三)

同行者触景生情地问:“古道盛于唐宋,文人雅士经过的不少,当时道上有没有槐花?古人吃不吃槐花?有没有吟咏槐花的诗?”

古道两旁的槐树是洋槐,也叫刺槐,印象中是百年前从国外引入的。

《黄岛村落》记载:“1898年,德军侵占青岛地区后,要求南屯村引种刺槐树。由于刺槐耐旱,繁殖力强,逐渐长成整片的棘子林,漫山遍野。《辞海》注解,“刺槐,原产北美,现欧、亚各国广泛栽培。19世纪末先在中国青岛引种,后渐扩大栽培,目前已遍布全国各地,尤以黄、淮流域最常见,多植于平原及低山丘陵。”

洋槐的开花季节,在四月末,五月初。开花时节,花絮成串,高低点缀于枝杈间,色如素锦,香气四溢。远观,无雕琢之形,无忸怩之态,自自然然,大大方方;近赏,不似桃花粉黛妖艳,心有余悸;不似杏花轻薄淡白,寡然无味;不似荷花孤芳自赏,只可远观;不似兰菊姣嫩不堪,俱风怕日;不似牡丹雍容华贵,养在深闺……洋槐花多开在穷乡僻壤、荒郊野外、山巅沟壑,风吹、日晒、雨淋,不因生命野生而自轻,也不因地位卑微而沉默,万紫千红、春意盎然的春末,它会如约绽放自己,装点江山,愉悦众生。寻常百姓会用它含苞的花朵蒸喷香的槐花“美饭”,辛勤的小蜜蜂会用它酝酿清甜的槐花蜜……

中国的槐树叫国槐,其开花的季节是秋季,唐宋的诗词中,没有国槐花可食的记载,但有国槐叶的可食记载。北宋文学家苏轼的诗《二月十九日携白酒鲈鱼过詹使君食槐叶冷淘》中,有“青浮卵碗槐芽饼,红点冰盘藿叶鱼”。

诗中的詹使君大名詹范,是苏轼因政见不合,绍圣元年(1094年)贬谪惠州(今广东惠州),任宁远军节度副使时的地方官员。詹范对苏轼极为尊崇,常携酒拜访苏轼,邀月赏景,谈论诗词,把酒言欢。绍兴二年(1095年)二月十九日,詹范在家里置备酒宴,邀请苏轼赴宴。

诗所记载的,正是苏轼带着自酿的浊酒,提着新钓的鲈鱼,应邀到赴宴的情景。席间的菜肴果蔬,有新熟的金黄枇杷,有潋滟醉人的桑落酒,有青色小碗样的槐牙饼,有红点冰盘的藿叶鱼……美酒佳肴,怎不令人陶醉,酒酣食饱,诗人不胜感慨,即兴赋诗曰:“枇杷已熟粲金珠,桑落初尝滟玉蛆。暂借垂莲十分盏,一浇空腹五车书。青浮卵碗槐芽饼,红点冰盘藿叶鱼。醉饱高眠真事业,此生有味在三余。”

诗中的“槐叶冷淘”,是始于唐代的宫廷美食。其基本的做法,是采摘春季新发的青槐嫩叶芽,将槐叶芽捣汁,和入面粉做成面条,煮熟后漂过冷水,捞起以熟油浇拌,再放入井水或冰窖中藏储,食用时加佐料调味,类似于现在的绿色冷拼或菠菜凉面。

唐代诗人杜甫的《槐叶冷淘》诗,记载的更为细腻——“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新面来近市,汁滓宛相俱。入鼎资过熟,加餐愁欲无”,是最为地道的制作工艺教材,用餐时总怕吃不到。食用后的感受,更是让人眼馋心痒,“碧鲜俱照箸,香饭兼苞芦。经齿冷于雪,劝人投此珠。愿随金騕褭,走置锦屠苏。路远思恐泥,兴深终不渝。献芹则小小,荐藻明区区。万里露寒殿,开冰清玉壶。君王纳凉晚,此味亦时须。”

明代诗人徐文长也有“柳色未黄寒食过,槐芽初绿冷淘香”之句。其实除了以国槐叶嫩芽做冷淘的绿色染料,据说至今广东一带也有以国槐的槐花做黄色染料的冷淘食品的风俗,史料记载不多。

车行至六郎关,粗大的核桃树绿叶如盖,依然住着几户农家,土坯木架砖瓦的房屋,掩映在静谧的风景里。询问门前的老者:“古时候这里有没有国槐?”老者一脸茫然地回答:“那咱不知道,不过人家说山上两颗神树,好像是老槐树,不是路上你们摘槐花的洋槐,树枝没有刺的那种。”

时间关系,并没有寻找到老者所说“神树”,但可以肯定山上曾经有过国槐。

国槐开花的季节,是秋季。晚唐诗人、五代前蜀宰相、京兆郡杜陵人(今西安市长安)韦庄的诗《惊秋》云:“长安十二槐花陌,曾负秋风多少秋。” 楚怀王幼子芈子兰的诗《长安早秋》曰:“风舞槐花落御沟,终南山色入城秋。” 唐代诗人白居易《秘省后厅》诗曰:“槐花雨润新秋地,桐叶风翻欲夜天。尽日后厅无一事,白头老监枕书眠。” 描写的是秋雨连绵,槐花新开,桐叶翻飞,天昏地暗,如同夜晚,无事可做的年老秘书省监,在秘书监后厅闷头大睡的情景。

这些诗虽然描写的是京城长安的槐花,但背景都是秋日的景色。

如果古道盛开过国槐花,一定见证过皇家巡幸的辉煌、军旅横行的旌旗、商贾逍遥的情态,也见证过升迁者的欣喜、贬谪者的失意、士子落第的落寞……“魂销举子不回首,闲照槐花驿路中”,失意的举子悲伤不已,魂魄几乎离体而去,秋天的落日西斜,照耀着驿路上的槐花。

站在大坡垴远翘,并没有看到令人心怡的白杜鹃,多少有些失意。俯瞰水陆庵方向的山谷,蜿蜒山路的尽头,贾河滩村若隐若现。西南方虎头山上,隐约有一簇簇的白色,掩映在绿色的林木山峦间,这儿一堆,那儿一摊,似乎正在绽放,没有想象的惊艳,也没有在长柞古道看到的杜鹃花热烈,不知道是不是朋友圈里所说的白杜鹃群。但是漫山遍野的花事,还是给古道的山脉染上了油彩,多了几分风韵与雅致。

蓝关古道的花,无论是现今的洋槐花,还是难觅踪影的国槐花、白杜鹃,灵魂里渗透着古意,有不少的硝烟味道和文人雅士的味道。

      作者简介:拜啸霖,现就职于某航天研究所,工商管理硕士,高级工程师,曾受聘于某管理咨询机构高级管理咨询顾问、某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外部导师。

      业余致力于蒙元历史研究,自由创作者,有百余万,字作品在网络平台或纸媒发表,推崇“写真诚的感情,写熟悉的生活,写了悟的思想,写独立的观点”。



【编辑:渭南文艺网-渭南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官网)】